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2月1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新 春 灯 彩

□ 作者 缪士毅

每逢新春,尤其是元宵节,许多人家的门口挂起了灯彩,各具风采的灯彩给传统佳节增添了热烈和喜庆,也使人们在浓浓的年味中尽情领略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

灯彩是中国过年最具喜庆和吉祥氛围的象征物,尤其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张灯赏灯的习俗。元宵张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初唐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诗:“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描述了当时彩灯规模之盛大。宋代赏灯活动更加热闹,活动要进行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为丰富。宋代苏东坡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可见当时灯市之壮观。明代要连续赏灯十天,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了,明代唐寅的《元宵》诗:“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满地笙歌赛灶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元宵观灯的场面写得淋漓尽致,看灯笑语嘤然可闻。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也规模很大。清代姚元之的咏元宵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展示了当时元宵节热闹、生动的情景。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赏灯活动更是盛况空前。

灯彩的制作始于何时难以考证,不过早在周朝就设有专门管灯的官员“司烜”。民间传说,战国时鲁班在营造宫殿时,就制作了宫灯,可见灯彩的制作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了。唐宋时代宫灯制作已相当精美,相继出现了河灯、龙灯、转灯,灯展也应运而生。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等记载,有人以五色琉璃,甚至白玉制成各种各样奇异的灯,灯上绘有山水人物,花竹翎毛,可见当时灯彩的制作已达一定水平。明清时,灯彩纷呈,苑若百花,仅宫灯就有以竹、纱、绢为材料的圆灯、四方灯、多角灯、游玩灯等。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灯彩制作融入机械控制、电器控制等元素,引入激光、声控等新技术,将现代工艺与传统手法有机结合,形成形、色、声、光、动的特点,使现代灯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光彩,能给人“采云笼月魄,宝气绕星芒”的传神感受。以制作材料来说,已突破了竹木纸扎的传统,引入了塑料、化纤、真丝、玻璃等材料,增强了可观赏性;以制作方式而言,已由原来木扎纸糊、泥捏绢贴发展成一种融美术、声光电、机械等于一体的制作工艺;以品种而论,除了传统的宫灯、红庆灯、兔子灯、走马灯、龙灯等之外,还有现代味的各种卡通灯、折叠灯等。

在灯彩海洋中,许多地方的民间灯彩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艺术风采,历久不衰,仍为世人所喜爱。著名的如:北京灯彩以宫灯、纱灯最为著名。宫灯用紫檀、红木、花梨等木材为框架,镶上玻璃、纱帽精制而成;浙江桐乡剔墨纱灯为硬木棱柱六面体,配上六面灯屏,灯屏可以拆卸,棱柱下附有延伸出的龙头形灯脚,龙嘴上挂有金黄色的流苏;苏州灯彩集裱糊、剪纸、绘画、装饰等多种艺术和传统技法为一体,其特点以亭、台、楼阁为主要造型,灯内配上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图案,运用五彩缤纷的套色剪纸,集中体现了江南水乡民间艺术风味;成都彩灯融汇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彩灯艺人除选用传统的竹、木、藤、绸、缎、金属和玻璃制品、陶瓷等材料,灯彩绚丽多彩,璀璨夺目,令人流连忘返。四川自贡灯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灯景交融,别开生面;浙江海宁硖石灯采用竹篾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完全用手工针刺花纹。精心制作,巧夺天工。一盏灯彩少则要刺几十万个针孔,多则数百万个针孔,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的辉映下,玲珑剔透,华丽夺目;福建泉州花灯品种繁多,造型新颖,为海内外所共赏。每逢元宵佳节,盏盏花灯如一颗颗繁星,交相辉映,独具韵味。

“东风夜放花千树”。新春佳节又来临,此时,倘佯于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灯彩之间,定能体会到无限美的艺术享受。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