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话“五福”
每当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在大街小巷、居民楼院都可以见到倒贴着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我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了。据宋代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和“福到了”的浓厚气息。
辞旧迎新之时家家都贴“福”字,那么,什么是“福”呢?对于这个“福”字又应该如何理解呢?对此,恐怕要数儒家经典之一的《书经》中讲得最为透彻了。《书·洪范》论“九畴”中,提出了治理天下的九种方法,其第九种即为“五福”。哪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仔细加以咀嚼品味,古圣先贤用以激励人们的这“五福”之说,确实闪烁着智慧的哲理之光。
“五福”之中,除“寿”和“考终命”算是属于自然规律的东西之外,其余三福,都与人的因素有关,而且是关系密切,互为作用,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五福”之说把“富”列为“福”之本,实为高见。本来“福”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使物质财富增加,生活不断改善,否则,穷困潦倒,何以言福?不过,这“富”还得与“德”结合起来,要靠勤劳致富,守法致富,文明致富。倘若“为富不仁”,见利忘义,违法悖理,那这“富”就实为“祸”之根,决非“福”之源了。更有意义的是,“五福”中还包含了“康宁”。即幸福不仅意味着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表现为安宁的社会生活。“安居”才能“乐业”,这一道理恐怕是人人皆知的。这样一来,把“富”、“修好德”、“康宁”有机地结合一起,再加上“寿”和“考终命”,就构成了“福”的完整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劳”以致“富”,治“愚”以修“德”,治“乱”以获“宁”,已成为祖国大地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而这些,正是“五福”的宝贵成果,它正把人类理想的“五福”佳境逐渐地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