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水河畔的千年古寺——观音寺
十二圆觉菩萨壁画
罗汉群雕
三身佛塑像
在成都市新津县永商镇宝桥村有一座面临邛水的观音寺,该寺很小,从外面看很普通,但寺里毗卢殿内的明代佛像壁画和观音殿内600尊雕塑却精美绝伦。1956年,该寺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跨过山门,迎面是弥勒殿,殿右有一座碑亭,亭内立一石碑,正面是“宋少保张商英故里”,背面有张商英生平简介。
穿过内塑西方三圣像的接引殿,就是毗卢殿。这座外貌普通的殿堂左右两壁绘制于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的壁画,被誉为观音寺的“镇寺之宝”。全殿壁画共有7铺,面积94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绘飞天、幢幡宝盖和天宫奇景,中层绘十二圆觉菩萨和二十四天尊,下层绘龛座、神兽、供养人像。其中最精妙的壁画,是明代绘制的佛教十二圆觉菩萨像,这些人物保存完好,造型线条流畅,比例匀称,丰满细腻,神态端庄,堪与北京法海寺和山西永乐宫壁画媲美。有人美誉为“小敦煌”,其中的清静慧菩萨最为精致,菩萨身披薄如蝉翼的轻纱,透过轻纱可见肌肤的丰润和衣饰的优美,专家称她是比达·芬奇的杰作早36年的“东方蒙娜丽莎”。
绕过毗卢殿就来到观音殿,殿内保存的近600尊明、清雕塑,个个造型生动准确,呼之欲出,十分珍贵。特别是塑于明成化十八年的大型壁塑“飘海观音”最为精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观音寺所在地原为宋翰林学士张商英故宅,张去世后,其家人舍宅为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创建,元代毁于战火。明宣德(1398年)重修,至弘治三年(1490年)竣工,后历经多次维修。1980年,该寺重修围墙时曾发现“北京御用监将见宫”字样碑记,由此可见当时朝廷对寺庙重建十分重视,可能是宫廷的“重点文化工程”。
在通往观音殿的台阶上,笔者巧遇90高龄的该寺原住持(庙里师傅们称其为“师太”)。师太告诉笔者,民国年间,寺庙被改为学校,“文革”中又遭到极大破坏,明代修建的十二重殿堂被毁掉十重,现仅存毗卢殿、观音殿两重殿和清代的山门、弥勒殿、接引殿。师太说,这些年,政策好了,驻守寺庙的比丘尼和广大教徒清修苦行,筹资增修佛殿,寺庙面貌焕然一新。2001年,寺内的壁画和塑像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2003年,经文物专家考察,观音寺与布达拉宫等被列为全国十大文物重点修复工程,使该寺的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