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2月2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阎肃写《江姐》

□ 作者 黄慧清

阎肃作词的一曲《红梅赞》培育几代人:“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这歌剧《江姐》在当时真正是脍炙人口,鼓舞人心,激励后人,滋养人心。

歌词大家阎肃于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城。真实姓名阎志扬,“阎肃”名字是他自己在创作时才改的,他还有一个称谓叫“彼得”。少年时代的阎肃生活艰辛,时局动荡,从1937年后,为躲避日寇侵略者飞机的狂轰滥炸,在父亲的带领下阎肃一家四人从河北迁到武汉。1938年5月,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武汉前夕,阎肃一家又随着离乡背井的人们逃难来到大后方重庆。

阎肃一家到重庆之后,他在重庆南岸慈母山(观音山)天主教教会学校读书,他在那里学会了拉丁文。教他汉语的老师是一位前清秀才,这位秀才古典文学好,因此给阎肃的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每天放学路上帮母亲捡柴禾拾煤渣。在那个年月阎肃一家灾难不断,阎肃的两个妹妹先后离世。死亡原因只有一个——家里太穷,没钱治病。不久,阎肃的父亲升了高级职员,一家人搬进重庆城里生活。第二年暑假,阎肃参加了从天津迁到重庆的南开中学暑假训练班,并顺利地考上了这所中学。在南开中学阎肃读书刻苦,于是又考上重庆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走上了革命的人生道路。

1952年其间,阎肃两次入朝慰问演出。从朝鲜战场回来,阎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穿上了军装。在党旗下他立下誓言:“军装要穿一辈子,今生铁心跟党走!”

1962年间,阎肃读了重庆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感慨良多,思绪万千,一天与朋友相聚,酒过三巡,阎肃兴奋地说:“最近我读了《红岩》,书里的江姐英雄事迹十分感人,她在特务的酷刑面前坚贞不屈,写成歌剧,排出来一定很有教育意义。”朋友们鼓励阎肃把《江姐》歌剧写出来。

阎肃把自己创作《江姐》的想法给单位领导谈了,领导十分赞赏,加之阎肃忘我工作很少回家,于是领导批准阎肃20天探亲假,让他回河北老家好好与家人团聚。阎肃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可是,阎肃并没有把时间用来陪伴亲人,在宝贵的探亲时间里也不停下《江姐》的歌剧创作。他废寝忘食一头扎进《红岩》书里,反复阅读,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写作,冥思苦想,最后,阎肃用了18天的时间写完了歌剧《江姐》。大家看了《江姐》歌剧本子后,都觉得写得不错,于是就开始了曲子的创作。谁知完成以后拿出来一唱,被否定了。原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人认为曲子唱得不好听,要求剧组进行修改。

阎肃等人又专程到四川自贡市大安区爱和乡大山铺江家湾江姐故乡,深入体验生活,了解英雄的故事,熟悉英雄的生活习惯,体会英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重庆,阎肃一行又几度来到重庆江姐战斗过的地方(川东万县、歌乐山渣滓洞等地),扎根人民生活,深入民间采风,找百岁老人讲江姐的故事,挖掘民间文学素材,并利用多种机会观看地方戏,从中汲取本土文学营养,寻找写作灵感。阎肃等人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与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位亲属和战友促膝谈心,交谈时经常被江姐在特务的酷刑面前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动得声泪俱下,连声称赞!

阎肃一行由于有了生活体验,创作、研究、修改就有了底气,对每一句歌词字斟句酌,对每一个音符反复推敲,对每一个唱腔认真修正,有时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进入意境彻夜畅谈。只要发觉问题就立即修改。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然后又反复修改。这样反复了多次,直到有一天阎肃看到,炊事员一边揉面一边哼着主题曲,阎肃听后觉得很和谐很优美,心情一下子高兴起来,后来再经过努力,终于通过了中宣部和文化部的终审。

1964年6月4日,《江姐》在北京第一次公演时,台上演员泪水涟涟,台下观众哭声一片,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部歌剧《江姐》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第一次将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该剧由阎肃编剧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全剧以四川、重庆、自贡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篓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剧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成诵,至今仍在全国各地群众中广为传唱。●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