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3月0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要闻
版面翻页
要闻
01

古村落,载不动的乡愁

□ 本报记者 程 卓

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古村落,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进步的聚居形态,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还具有美学功能。古诗词中对村庄的描写,在外游子每逢佳节对故乡的思念,都与远离城市生活、偏安一隅的宁静古村落相关,成为人们乡愁的寄托和载体。

我市共有63个中国传统村落,因各方面因素,很多古村落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或破坏或消失,成为载不动的乡愁。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市政协委员、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海认为,古村落是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民族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缩影,是一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潜力巨大的旅游经济源,值得保护和开发。

原生态面貌遭破坏

古村落一般都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与当地的原生态环境相融合,受城镇化影响较小,发展相对落后。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古村落“内忧外患”突显,原本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小冲击。

“有的古村落周边耕地被占用,传统的青石板路被损毁,局部林地遭受人工砍伐,原本清澈的田间沟渠也受到污染,水井受到破坏。”在调查时所见的一幕幕都让黄海委员感到惋惜,古村落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也就破坏了其基本面貌,对其古村落的审美价值也有一定影响。

再加上古村落的历史大多比较久远,很多建筑年久失修,加之村民们乱搭乱建,部分建筑主体已残破不堪,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大都是土木结构的古村落建筑,在预防白蚁、雨水渗漏、腐蚀等问题上,也给古村落安全增加了风险。

由于经费短缺,掌握古村落建筑修复技术的人才十分稀少,有的技术几近失传,造成古村落部分遭到破坏的建筑不能及时得到合理修缮。

多方合力保护

黄海在提案中建议,应在修缮和保护的基础上,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进一步开发,与旅游价值相结合,利用自身的旅游吸引力增加经济收入,收入所得循环用于古村落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还应鼓励社会各界人士“认领”传统民居,缓解政府维修保护的资金压力,“在不改变民居外观的前提下,允许对民居内部作适当的改造,既保证居民舒适的生活又保留其传统风貌。”

组织专业宣讲队伍,深入到农业社基层开展保护宣讲活动,通过广泛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到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以及故意损坏古建筑的危害,培养自觉保护环境及建筑的意识,培养出一支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专业维修人才队伍,给古村落的保护提供可靠的保障。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