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3月1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版面翻页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4

集众智众力 促创业创新

□ 本报记者 彭世祥 叶新昀/文 龚伟/图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目标很明确,就是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

当前,“创”时代已经到来,新一轮创业热潮以创新为引领,致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双创”正在成为“双引擎”,创业创新氛围正如火如荼。

如何从理论层面深化“双创”认识?怎样从实践层面释放创业创新活力?近日,记者专访了在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三位全国政协委员。

彭 静:做大创业“服务圈”

彭静委员显得很忙碌。

3月6日下午,趁着她整理提案素材和发言提纲的间隙,记者就创新创业服务问题,从她的研究和思考中去寻求答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正席卷全国。”她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至今中央层面已经出台至少22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这次全国两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开启打造2016年最强“双引擎”的大幕。同时,彭静也认为,我国现有制度规定还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彭静分析说,当前,政府在创业服务中的角色未有效厘清,管理方式、行政审批手段等还存在不少问题。同时,组织、政策、资金、信息的互动频率较低,创业资源无法高效发挥作用,创业环境有待优化。加之,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结合不紧密、创业风险投资保障机制不足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业创新政策的落地。

立足于构建创业新体制,提供更好的创业创新服务,彭静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理顺创业管理工作体制。政府应以“服务促进”为主,切实为创业者提供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制定并实施适应新技术、市场新变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创业者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强创业就业的政策、资金及平台支持;对创业项目加强指导监督,确保其真正为民众谋利,为社会造福。

二是加快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在高校开设创业辅导课程,强化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工作机制,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互动交流平台与创业项目教学实践平台;加大对创业创新项目的科研投入,并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持,提升科研项目的创业转化率。

三是积极打造创业优育载体。以众创空间为平台,组建创新创业培训中心和实践载体;以园区建设为平台集聚创新创业要素,依托现有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园等场地,扶持发展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PPP模式搭建平台,整合创新创业要素,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风险投资、科研立项、融资平台、研发基地和创新试验区等载体建设,吸引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四是加快社会创业配套体系建设。设立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推动“种子期”和“起步期”的企业发展;加强创业的金融扶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创业者开辟绿色融资通道;强化社会帮扶体系建设,通过创客园(楼)、创业街等方式,提供创业平台,形成产业链条;开辟创业对外交流平台,优化创业服务环境,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服务圈”。

钟志华:创新驱动需要统筹协调

“创新驱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应该加强顶层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多部门协作推进。”谈到创新,作为我国仅有的两位研究车辆工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之一,钟志华很有发言权,“新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核心地位,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是最大的鼓舞。”

“落实创新驱动,首先应该明确其内涵,即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提高效益,转变发展方式,改进产业结构,还涉及到教育、经济、科技三个板块,需要多部门协同,深度融合推进。”钟志华认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水平,满足教学实践需要,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序衔接,做好人才储备,加大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对科技融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都需要从国家层面统一谋划部署,为落实创新驱动提供保障。

针对在创新大潮中可能会出现的各地政府、企业纷纷上马智能项目的“一窝蜂”现象,钟志华认为,从顶层设计出台到地方落实方案,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较难避免。不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领域发展中会出现优胜劣汰、资源整合。“当然,政府要对各地工程、项目进行统筹协调,找准定位,在科技规划、产业规划和配套服务上加以协调;行业、企业也要有更多的风险意识,谋求差异化发展,最终实现协同发展。”钟志华建议。

“创新驱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钟志华如是说。

潘复生:科技成果浪费不容忽视

“没有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是无源之水!”在当下创新体系构建中多强调技术创新,对知识创新不够重视的局面下,潘复生认为,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科技产出成果,成果如何产生效益?作为连续两届全国政协委员,潘复生多次在全国两会上就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提交提案建议。“成果转化、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潘复生坦言,我国绝大多数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仍然停留在实验室,没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成功应用。“技术成果的浪费已成为全社会最大的浪费之一。”潘复生对此很是惋惜。

但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去年全国两会结束后,潘复生受邀参加了由俞正声主席主持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去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中,在科技成果转换方式、科技人员权益保障等方面吸纳了他的相关建议。“虽然还有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潘复生由衷地说。

对于重庆建设西部创新中心,潘复生建议,要重视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不断优化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机制环境,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做法,统一考虑大学、研究院所、企业的需求和利益,建立集技术评估交易、科技融资、技术中试于一体的“国家级成果转化综合平台”,将重庆打造成为西部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