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光:营造生态长江新境界
本报北京讯 (特派记者 彭世祥/文 龚伟/图) 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的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惠及9省2市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民建重庆市委副主委王济光委员呼吁,长江经济带建设应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尤其应重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既涉及到沿江11个省区市,也涉及到中央多个主管部门,还涉及到开发与保护、发展与环境、建设与生态等多重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高度重视。”王济光告诉记者。
王济光一直关注和研究内陆地区开放问题,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去年,他对四川、贵州等地的长江上游、支流地区进行了考察。这一次考察,让他感到十分痛心。王济光称,在长江上游、直流沿岸地区存在的粗放式工业项目,不仅对长江上游薄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同时制约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带的发展。
着眼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短板”,王济光建议,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应注意建立分层多元协调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区域协作与产业分工相并重、生态补偿与环保联动相促进的区域协同机制。
“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带。”王济光建议,从抓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入手,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倡导发展生态农业。构建与长江上游生态资源和环境相适宜的、种植养殖同步发展的农业产业系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标准,采用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促进绿色食品生态产业链加快形成。二是有序发展生态工业。有效引导生产要素向特定区域集中、企业向特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土地集约的生态工业共生。三是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挖掘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厚植第三产业,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
与此同时,要尽快研究制定《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法》,对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全面实行上下游水质交接责任制和双向补偿制度,加快推进资源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开征生态补偿费或建立特殊税种。将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次级河流统一纳入长江绿色生态屏障保护范围,建立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回馈中上游欠发达地区的反哺机制,营造与生态修复和涵养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体制公正与政策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