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3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版面翻页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1

创业孵化不能“一地鸡毛”

王智彪大会发言呼吁推动“双创”政策落地

王智彪在发言

本报北京电 (特派记者 彭世祥) 3月11日9时,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就相关议题作大会发言。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彪委员,以《提质增效推动“双创”纵深发展》为题作发言。王智彪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转型增长的关键举措之一。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双创”环境不断改善,创业创新蔚然成风。他以数据佐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已从2010年末的896家增长到2014年的1600多家。

随即,王智彪话锋一转,指出“双创”热潮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扶持政策落地难。他说,自中央提出“双创”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双创”的政策措施已超过2000条。但政策实施情况怎样?王智彪随即列举了2015年底南方周末、大粤网的一组问卷调查数据:89.8%的调查者对政府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完全不了解”,90.5%的调查者没有申请过创业扶持,89.2%的调查者觉得申请创业扶持的过程很难,57.0%和25.3%的调查者分别认为“政府宣传力度小,自己没有途径得知”和“政策内容复杂难懂,看了不明白”。他由此总结道,如何从这些优惠政策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已经成了创业者“幸福的烦恼”。

——风险意识缺乏。“创新创业要有热情,但也要冷静思考。创业有风险,创新不简单。”王智彪说,“快速致富”“高额利润”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风险。特别是本轮“双创”热潮的中坚力量是涉“市”未深的青年群体,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市场化运作能力。另外,股份分配不合理导致企业停滞、众筹股东退出难、盲目上马P2P项目等现象也引起关注。

——质量效益亟待提高。有些地方存在迎合口号、一哄而上、拔苗助长等不良倾向。王智彪举例说,有的硬性规定每个市县必须设立若干数量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孵化器数量增长之快几乎来不及统计,已经高于“双创”的需求,且质量良莠不齐。一些高校创业实践存在重“量”轻“质”现象。影视制作、打字复印、网络销售等科技含量不高的创业搞得轰轰烈烈,且同质化倾向明显,之后“水过地皮干”“一地鸡毛”。孵化器孵化出的多为短平快项目,真正具有颠覆性创新的却不多。

为此,他建议采取积极措施,着力提质增效,推动“双创”纵深发展:

一是打破“信息孤岛”,推进“双创”政策落地。加强对政策的简洁化、口语化、图片化解译和宣传,提高政策的可知性、可用性和人群知晓率。深入挖掘“双创”企业和人员信息数据库,精准匹配和推送与其行业、项目有关的政策法规,提高政策投放的精准性。专设服务窗口,建立“双创”统一审批、服务平台,提供同步和跟踪服务,实现“简约化、省时间、低费用”,提高“双创”政策的转化率。

二是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正确引导创新创业。一方面要防范舆论片面引导,另一方面要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的创业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创业服务机构,让更多具备创业经历和创新思维的导师从事创业教育和风险宣传,让公众和从业人员认识到“双创”中存在的风险。

三是多措并举,提升创新创业质量。加大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力度,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创业。支持科研院校与创新创业企业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营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双创”生态系统,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又提升创业的科技含量。鼓励上市公司、传统企业依托自身资源发展加速器,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价值实现的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互联网,催生新的增长点,加快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