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植树的皇帝们
阳春三月,人们都爱踏着春色纷纷植树,给大地披上绿装,其乐融融。
看那沧桑山河间的树木,古代皇帝栽下的,而今已经不见。但我们可以钩沉一下历史,去看看有哪些皇帝爱植树呢?
首先说说秦始皇。他似乎对植树造林情有独钟,现在的行道树,据说就与他有关。史书记载,他为了用兵与巡狩之便,“驰道于天下”,便训令全国“随足五十步,树以青松”,开了大范围道路绿化的先河。想一想,在通往秦国都城的大道上,苍苍青松如高大士兵迎风挺立,秦始皇坐着马车巡游,也是一件很“拉风”的事。
在北魏,仅活了32岁的孝文帝拓跋宏,也是一个喜欢植树的皇帝。他在太和九年下诏:“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根。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这样的诏书,虽然显得有一些强硬,但毕竟是一件绿化山河的事,百姓们也响应,在那个朝代,青青桑树在大地上如绿烟绵延,也拉动了纺织业经济的增长。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文人的抒情。但杨柳树在隋炀帝时代几乎成为了“国树”,据《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大臣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立即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对植树也很内行。首先,他对那些种树能人、开荒造林的人大有好感,在政策上也给予照顾,一方面免除其赋税,同时,对植树造林政绩显赫之地的官员,也给予提升。据说他有年夏天到某县巡视植树造林工作,见这个地方林木葳蕤,许多老百姓坐在树下纳凉,他龙颜大悦,当即提拔这个县里的官员到朝廷主抓绿化的事。
在宋朝,有一个人得到了皇帝宋徽宗赵佶的提拔,这个人就是广东东路转运判官王觉,他是因为将光秃秃的山顶戴上了“绿帽子”而得到了皇帝的奖赏提拔,王觉在当地与百姓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高潮,没几年,荒山变绿,皇帝知道了这个事儿,果断提拔一级。
历史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民间有“植树皇帝”之美誉。据历史学家估计,在洪武年间,全国的植树总数高达10亿株。当时的人口不足6000万,30年中人均植树当在16000-17000棵之间,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在南京,朱元璋亲自抓都城的绿化工作,他要求全城绿化,亲自带领群臣出去栽树,在民间,他下令全国百姓都要栽种一定数量的树木,让官员们层层上报各地绿化数字,作为年终考核的政绩之一。他作出要求,让老百姓广植枣、柿、胡桃等果树,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林。据载,他还下旨将蓄意违抗者发配到云南一个叫金齿的地方充军,到那里充军,其中一件事就是开荒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