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3月2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金碧流香乃心香

□ 作者 姜孝德

站在渝中区人民公园的门口,我很难相信,这里就是巴渝十二景之首的“金碧流香”所在地金碧山。清朝,这里是当年重庆城内的最高峰。它的脚下是重庆府衙,左边是川东道衙,右边是巴县县衙,如此弹丸之地,竟集中了当时的道、府、县三级政权,真可谓是名符其实的政治中心。有人说从道门口到储奇门一带,政府的办事机构、府库等等一个挨着一个;这里也是人文荟萃的地方,金碧山左岩上有金碧台,明郡守张希召于台上建金碧山堂,乾隆郡守书敏也在此建过“金碧亭”。下边有县学(文庙)、望龙门、禹王庙,左边有东华观,右边有长安寺、罗汉寺,仔细地搜寻还能找到不少遗迹。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曾在这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末,明玉珍起兵抗元,后在重庆建立大夏国,大夏国的皇宫在何处?应该就在后来的二府衙处?也许二府衙就是当年的大夏皇宫?也许二府衙是在当年大夏国皇宫的基础上重建的?辛亥革命时期,二府衙曾是蜀军政府财政部所在地;1925年,二府衙的杨尚昆家曾是团重庆市委的所在地,杨闇公、杨尚昆、肖楚女等人曾在这里进出。

时光越过了一二百年,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大致找到当年名宅胜地的位置。金碧山就在以前渝中区文化馆一带,二府衙只留下了“二衙府”街名,府衙在中大街,巴县衙门还有一个完全同样的地名,县学就在今天的重庆第26中学处。历史从20世纪最后20年开始了加速度发展,这些地方已经所剩无几了,即使那些还没有拆除的房子,也已经纳入了新建规划之中。

清代前期及中期,金碧山下是重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重庆为官作吏的文化精英理所当然地集中在这里,空闲,他们喜欢登高望远,饮酒作诗,于是,他们首选了位置特别近的金碧山。重庆文人对其情有独钟,把许多赞美都留在了这里。

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审定“巴渝十二景”时,“金碧流香”理所当然位列十二景之首。古人的笔下,“金碧流香”是一个什么模样呢?我们依稀可以复原:站在这里,居高临下,全城景致尽入眼中,举目远眺,水阔天空,南岸翠绿,赏心悦目;最妙还在清风徐来时,有暗香袭人。“巴渝十二景”中,我认为,“金碧流香”最玄,香从何来?王尔鉴是这样写“金碧流香”的:“每轻飔徐过,馥馥然袭袂香流,寻之无花木。岂心清闻妙香耶?”他的意思就是说,每有轻风吹过,总能闻到香气,四处查看,又没有草木花开,这难道是心静闻到异香了吗?于是他兴致高涨,写了一首诗:“巴山耸秀处,金碧有高台。何处天香至,疑从月窟来。江环千嶂合,云度九门开。每一凭栏眺,清芬拂草莱。”“金碧微风送馨香”这种说法在清朝是没有人怀疑的。那时,巴渝诗人趋之若鹜,都到这里来“闻香”写诗。谁也不曾怀疑“香”的存在,把一个金碧山捧到天上去了。“风满林亭月映苔,心清自有妙香来。”“岚翠泼高阁,天香吹素襟。”“好风吹不断,万斛天香深。”这样的诗真是不计其数。到底这香从何而来呢?我还真发现了一个人找到了香气的来源,他说这香气是“县学”(即文庙)的书香。这种说法是以玄对玄,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书,难道还闻不出书香的味道?不过,这县学内也还有些珍宝。传说县学内原藏有元文宗书写的横幅“万里归程”,珍藏墨迹的地方取名叫“御书楼”。所谓“天香”是指这个吗?这“香”不仅玄,也满含禅意。如果风景的美到了这个份上,那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欣赏的了。不过,登上金碧山即使闻不到香也不要紧,因为这里毕竟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

今天,细心品味金碧之“香”,我们可以这么说:这“香”是文化人禅宗思想的再现,也是文化人追求的最佳心境的物化表现。

20世纪初期,金碧山一度脏乱得不成样子,十分衰败。1929年,这里被辟为“中央公园”(意为城市的中央),不仅栽种有珍奇树木,还养有野兽禽鸟。这是重庆城内的第一所公园,当时着实风光了好一阵子;建国后公园得到很好的增修,改名为“人民公园”。

21世纪最初几年,我时常在这一带寻访历史遗存,但毕竟时间太久远,并且这个地方位于市中心核心位置,变化实在太大了。还好,古人所说的登金碧山“饮虹览翠”仍然可以回味,南岸的青山基本上还保持着清朝的模样,长江水仍然不停地奔流着。不过,我觉得“金碧流香”的“香”注重的是心香,只要我们身心宁静,这“香”将永远存在。不信,你去问一问人民公园里闲坐的游客,他们或许会告诉你,时时都能闻到从古代飘来的“香”。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