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滴翠成追忆
“洪崖肩许拍,古洞象难求。携得一樽酒,来看五色浮。珠飞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阳里,波光点石头。”这是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咏“洪崖滴翠”的诗。“洪崖滴翠”乃洪崖洞的一大奇观。
洪崖位于今渝中区沧白路旁边崖下,此处靠近千厮门大桥,相邻重庆市民主党派大楼。洪崖,因巨石突兀,半悬崖外而得名,洪者,大也。崖下有一洞,宽大如剧院,世称洪崖洞,这里曾有元丰年间(1078-1085)苏轼、任仲仪、黄庭坚的诗或字。洞前悬岩千仞,刀劈斧削,壁下是流淌不息的嘉陵江。崖上旧为炮台街,有铁炮俯视嘉陵江,后为纪念杨庶堪改为沧白路,这里曾经有名重一时的川东书院,现还存有辛亥革命蜀军政府总督张培爵纪念碑。
洪崖洞奇观“洪崖滴翠”,为“巴渝十二景”之一,魅力无穷。它具有四季变换,常看常新的特点。夏秋季节,重庆多雨水,全城的百溪万涓皆汇于此,夺崖而出,飞珠溅玉,蔚为壮观;有人曾见过暴雨时的洪崖奇观:大雨倾盆,洪崖来水冲崖而出,如银汉天漏、长江泻空,势不可挡,春冬两季,雨水减少,壮观景象不复存在,但线瀑滴泉却日夜不息。全年这里水流不断,使崖下长满了很大一片绿苔,遇夕阳返照,空气中的雾气便生发出七彩的云。“洪崖滴翠”还有配景。过去,崖畔满是巨藤攀岩,荆棘丛生,偶有几株生长在悬崖上的黄葛树或者枸树,也是横枝斜倾,别有生趣。
洪崖滴翠处视野特别开阔,往东,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江汇合处;往东北,江对面的江北城尽收眼底。洪崖滴翠往东一点巨石突出处,从前曾经架有一门大炮,人称“三将军”。传说明朝崇祯末年,张献忠挥师入川,为阻止张献忠溯江而上,重庆府急忙铸了三门巨炮,打算安置在渝中、南岸、江北,形成犄角之势,夹击张献忠,但是最终只安放了两门。准备安放在江北人头山的那一门,在运输的过程中,沉入江底。渝中区的这一门炮就放在这里。放炮的地方,后来就叫炮台街,再后来炮台街合并到沧白路。
洪崖上是一个观景的好去处。有清代诗人姜会照《莺花渡》为证:“花发媚游客,莺啼欢酒家。春城环二水,野渡艳三巴。春雨流金碧,清风度落珈。会当携斗酒,买棹问莺花。”
洪崖风景优美,环境清静,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清初,这里有一个育婴堂,乾隆23年,川东道宋邦绥将育婴堂迁走,将渝州书院迁至洪崖,更名为东川书院。建国后,这里成了重庆市政协的所在地。
洪崖虽为文人雅士的观景佳处,却也是乞丐干人的聚集之处。洪崖洞宽大,且冬暖夏凉,成了这些人的避难之所。乾隆《巴县志》载:“此洞向为丐者居。乾隆十五年,知县张兑和清之。”张兑和为何要“清之”,大概是衣衫褴褛乞丐妨碍了他们观山望景,他这么一“清”,也许风景处干净了,但乞丐又到哪里去安身呢?
20世纪百年间,重庆城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洪崖滴翠”已成往事,但是重庆人对它的追忆,却一直都没有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