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纪录片《苦干》:
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今年春节,我在重庆三峡博物馆,观看了抗战纪录片《苦干》。对这样一部七十多年前的作品,我感到神秘而好奇。
这是一部原生态的纪录片,它用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图景。作为历史文献,它清晰厚重。它的中立性,也就是它的权威性。作为艺术作品,它光彩照人,因为它的视角是平民的,精神是超脱的,把握住了战争与日常生活的平衡,上层与底层的平衡,苦难与乐观的平衡,表现出现实苦难中人类精神的韧性和乐观。这部纪录片,是抗战时期中国面貌的大写意,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纪录片里讲述的历史,我多少都知道一些。但是,当那些鲜活的生命呈现在我的眼前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很激动。纪录片中的人物,都相当于我的曾祖父、祖父的年龄。他们曾经生活在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上,承担着历史赋予他们的命运和责任。最感动我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修建蜿蜒曲折的滇缅公路。有人说,在正常的机械化作业下,需要修筑七年,但中国的劳工竟然只用了七个月!纪录片说:“筑路工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英雄!”是的,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镜头对准上层的领袖和将领,民众不过是背景和陪衬。同样是献身抗战,贡献有大小,但人格无高低,那些用血肉之躯打下胜利基础的普通民众,也是中国的脊梁。
第二次,是华西协和医科大学的同学们,在战争中学习、锻炼。关于战时的教育政策,最初有很大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战争如此残酷激烈,教育也要转入战时教育的轨道,高等教育主要培养战争时急需的人才就可以了。这实际是把高等教育当作了一种职业技术培训班,遭到了有识之士的反对,最后国民政府确定的教育方针是“战时教育作平时看”。优美的校园,蓬勃的青春,战争中的美和追求,尤其让人觉得珍贵。如作者所说,知识即意味着自由。在这里,又一次体现出了纪录片作者的独到慧眼。
第三次,是日本飞机空袭重庆,中国飞机奋起迎敌。纪录片告诉我们:“中国飞机击退敌机的几率只有千分之一”,但他们仍然奋不顾身地以弱敌强。事关民族存亡,钱伟长先生就是目睹了日机的肆虐,才弃文从理,从头学习物理专业的。这种民族主义思想支配下的家国情怀,决定了那一代大多数知识分子后来的选择。
纪录片中说:“民主,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对民主的定义,未必准确,但给我的印象很深。即使是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中国人也没有忘记推动民主的实践。
我们把目光朝向未来,但我们也应回头审视曾经走过的道路。我们回忆的是战争,我们呼唤的却是和平。抗日先贤的牺牲,不单是为了民族的独立,也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尊严。因此,今天我们看待抗日战争,用民族主义的视角,用民主主义的眼光,才不会低估前贤的精神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