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4月0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趣品古人的清明节诗歌

□ 作者 李小米

清明节在古代,也是春游、祭祀先人的节日,而今上升到一个国家的法定假日,可见其在传统的24节气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份量。

在这个春色绵延的季节,我们来看一看古代那些著名诗人在清明节里流传下来的诗歌,由此升起对他们的一点缅怀。

杜牧,唐朝杰出诗人、散文家。有一天,春雨细如牛毛,老杜正赶走在山路上,或许是肚子饿了,酒瘾也发作,他东张西望,却没看见一家酒馆。这时候,一个顽皮的牧童正骑着牛向他走来,老杜惊喜地问道:“小儿,这里附近可有酒家?”牧童没说话,只是用手指了指雨雾蒙蒙的前方。老杜道了谢,兴奋地朝前赶去。果然,春风中酒旗猎猎,那个掩映在古树下的馆子,就是杏花村。在杏花村酒家,老杜一个人独自喝得微醺,一挥而就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北宋的黄庭坚,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是与苏东坡齐名的“大腕”。有一年清明节,烟雨春色中,黄庭坚看到山上扫墓的人群和漫天飞扬的纸灰,人间的春色与荒凉的土冢,让他感慨不已。于是,他写下了诗歌:“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这首浸透悲凉的诗歌,似乎折射了黄庭坚对人生的某些消极虚无情绪。不过他说的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活着就好好活,死了就与大地同眠。

南宋诗人高翥,有一年清明节回乡祭祀祖先后写了一首七律《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生有酒须当醉,他与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表达的是同一意思。他说,你喝的酒,有哪一滴滴到了黄泉路上?高翥在清明节看穿了生死,所以发出了感慨:这渺小短暂的人生,及时行乐吧!

明朝的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一年清明节,高启送朋友陈秀才回到老家祭奠。回去以后,他写下了诗歌:“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那是一个战乱年代,处处民不聊生,即使到了清明节,又有几家的子孙回来怀念先人啊。如果活着的人食不果腹,连温饱也不能解决,确实没心情回老家扫墓。

清明节的这些诗歌,无不让我们感到这个节日的悠远厚重。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