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图夜雨今犹在
佛图关乃昔日巴渝十二景之一“佛图夜雨”的所在处,名冠重庆。听说很久以前,山上曾建有一座七级佛图,佛图关由是得名。后来俗作浮图关。这里海拔388米,是渝中半岛的一个制高点,也是当年重庆府的西部屏障、安全之关键。从古至今在这里发生了多少战争,谁也无法统计,但是这里曾经产生的一首诗《夜雨寄北》却让“巴山夜雨”享誉中华。
“佛图夜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佛图关上常有夜雨。据说,即使重庆久旱无雨、四处干风如火,佛图关上仍然清凉如春。每日清晨,这里如春雨轻播,树木皆湿,流珠滴玉,这种现象让古人大惑不解。现今,森林气象学专家说:森林对气候有影响,山脊上的森林和多雾地区的森林能“截”持雾滴,使降水量增多。应该说,这就是“佛图夜雨”的成因。佛图关在山上,多树;重庆多雾,两江离此又极近……两江及树木的水蒸气上升形成雾气,然后被森林“截”持,当雾气达到一定的浓度就形成雨滴落下来。
佛图关从来都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历朝历代都有人在这里建筑庙宇,也有不少善男信女凿岩造佛。据说山上曾经有夜雨寺、文昌宫、关帝庙、蚕神祠等等;历代文人墨客也相继登临,留下了许多诗词和摩崖刻字。
佛图关作为风景被人欣赏,应该是起于明而兴于清。明万历年间的将军刘省吾曾写有《佛图关纪事二首》,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以佛图关为题的诗,但是诗里却没有对风景的描写,显然那时佛图关的风景还不被人注意。到了清代,特别是进入“乾嘉盛世”后,天下归于太平,寄情于山水的娱兴诗文成了那个时候的主流。“巴渝十二景”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从前巴渝有旧八景,但影响不大,“佛图夜雨”为其中之一;乾隆年间王尔鉴调整巴渝胜景,旧八景被删除三个,“佛图夜雨”以其独特的魅力得以保留。“巴渝十二景”的确定,对于形成“十二景”文化,对巴渝文化的发展,以及对这十二景的保护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从这个时候起,“佛图夜雨”成了文人常写的题目,我估计清代以降,巴渝闲适文人没有写过这一题目的大概不多。这中间,学舌者众,有新意者少;写雄关者多,写夜雨者少。清人姜会照写有一首,倒也还写出了几分“佛图夜雨”的韵味:
何来夜气动浩旻,淅沥声催石有灵。
晓镜芙蓉窥欲滴,居人遥指佛头青。
佛图关是重庆西面的重要关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很早就有人筑城拒敌,城有四门,曰:迎庆、泰安、顺风、大城关。张珏曾在这里守关抗击元军,有力地支援了合川钓鱼城的抗元战争。民间据此编出了一个故事:
南宋末年,元军猖獗,进犯中原。这年,元军攻打钓鱼城吃了败仗,于是掉头东下,企图拿下重庆城,这样钓鱼城也就会不攻自破。元军如狼似虎猛攻重庆,把佛图关围得水泄不通。元军大将耶连答儿认为佛图关在山上,只要断水,守城将士就只有投降。元军一围就是十多天,山上三眼井,供千余名将士饮用,实在是人多水少。守将张珏心急如焚。那时,重庆四周八面吃紧,根本不可能有援军。眼看就要坚持不住了,这夜仙女为之送水――下雨如涌泉,于是解了饮水难题。那雨也怪,只在山上下。耶连答儿围了近二十天,以为山上的人渴死了一些,只要一进攻就会夺得佛图关。岂知他打错了算盘,结果吃了败仗,于是仓皇逃窜。为了感谢仙女送水,重庆人就在山上建了夜雨寺。
这个故事很巧妙,一面歌颂了张珏不畏强敌的精神,一面又解释了佛图夜雨的来历,同时还顺带说明了建筑夜雨寺的原因和时间。
穿过岁月的风雨,庆幸的是佛图关仍得以保存,文物古迹大部分还存在,甚至还能见到佛图关残城、夜雨寺遗址、清朝镌刻的佛像及诗词等等。在市、区政府的多年关怀下,而今佛图关树林繁茂、鸟语花香,成了重庆一处较好的休闲之所。今天,人们又开始为这名山加瓦,其中赵朴初先生题写在关南石壁上的“佛图雄关”犹为引人注目。
佛图关,巴渝的一座名山,同时它也是一本厚重的巴渝文化史,不妨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