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钢迁会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地相继陷落,出海口也被日军封锁,进口困难,钢材、生铁等物资奇缺。为满足抗战大后方钢铁军需之用,1938年2月,蒋介石颁发手令:“汉阳铁厂应择要迁移,并限三月底迁移完毕为要!”
2月14日,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翁文灏和兵工署署长俞大维联合呈请蒋介石,建议由经济部和兵工署联合成立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3月1日,经蒋介石批准,钢迁会正式成立,杨继曾任主任委员。钢迁会的主要工作是“拆迁汉阳铁厂及武汉附近其它各钢铁厂的机器设备,以备迁川建厂,俾为后方钢铁事业树一基础”,下设技术室、会计室及总务、铁炉、钢炉、轧机、动力、建筑、运输等股,后来又建立了南桐煤矿筹备处和綦江铁矿筹备处。
钢迁会成立后,就提出了拆卸汉阳铁厂250吨及100吨炼铁炉等六项大的工作计划。1938年3月,对汉阳铁厂等处的拆卸工作正式开始。在长达7个月的拆迁过程中,钢迁会共从汉阳铁厂拆迁及其材料3万多吨。此外,加上从上海炼钢厂、大冶铁矿、六河沟铁厂等处拆卸的设备,钢迁会拆卸的设备器材总重量达到5.68万吨。
钢迁会所拆设备、器材由自己组织运输,并由兵工署出面与长江航业联合办事处及民生公司签订运输合同。拆卸的5.68万吨设备、器材中,专属钢迁会和綦江铁矿、南桐煤矿所有的共3.7万吨,其余为代兵工署各厂处和有关厂商所有,均需钢迁会代运后方。钢迁会在武汉、宜昌、重庆等地先后征集雇佣了2艘炮舰、11艘海轮、27艘江轮、4艘铁驳船、17艘拖轮、218只木驳船、7000只柏木船。此外,陆续把一些重要物资交给由武汉到宜昌、宜昌到重庆段的商业轮船附带运输。各项设备器材先由武汉西运,到宜昌后,换乘能走三峡的大马力轮船转载运川。
钢迁会在拆迁、运输设备的同时,勘选厂址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展开。1938年5月21日,经过多方比较,钢迁会决定将厂址设立在距离重庆上游20公里的大渡口。厂址选定后,钢迁会主任委员杨继曾飞抵重庆。测绘、征地等工作随即铺开,大渡口厂区和綦江铁矿、南桐煤矿同时开始建设施工。
钢迁会在大渡口厂区分设7个制造所,后来又增设了第八制造所(运输所)。第一制造所主要是发电。为了解决战时的用电需要,临时建了直流发电场,于1939年冬开始发电。后来又修建了交流发电场,安装了1500千瓦的交流发电机2座,锅炉7座,于1941年10月底竣工并开始发电。第二制造所主要是炼铁。主要有100吨炼铁高炉1座、20吨炼铁炉1座。100吨高炉及其配件、火砖在1938年5月至8月之间运至。1938年10月开始动工,12月完成高炉主体安装和砌炉工程。由于设备陈旧,运输过程中又遭到严重损坏,热风炉直到1941年5月才砌筑完成。该炉于1941年11月9日开炼。20吨高炉选址于成渝铁路路基旁,1938年12月动工,1940年3月2日出铁。第三制造所主要是炼钢与铸造,安装包括10吨碱性平炉2座、煤气炉4座等。平炉由钢迁会技术室设计,1939年3月开工,第一座平炉于1942年6月10日竣工,7月7日出钢。第四制造所主要是轧钢,分为钢条厂、钢轨钢板厂。钢条长1938年秋动工,因遭日机轰炸,1941年底才安装完工,1942年1月7日开工生产。钢轨钢板厂1940年春开始土石方工程,1941年完成,1943年11月开始安装,1944年4月完工,10月正式生产钢板。第五制造所在初期以制造螺钉、铆钉、钩钉等为主要业务,后来将此业务并入第四制造所管辖,转而以炼焦为主。第六制造所主要是制造耐火材料,于1939年4月16日开始建设。1942年试制硅砖成功。第七制造所主要是修造各类机件并制造兵工器材。1939年开工,下设钢材构造厂、机器修理厂等机构。
此外,钢迁会厂区内有运输码头6处,铁路总长4.5公里,有办公室、医院、校舍34座,员工住宅等189座,自备小火轮4艘、铁驳船7艘、木船58只、跳船5只、木划4只,包商木船180多只。
钢迁会从1938年6月开始动工建设,之后,炼铁、发电、炼钢、轧钢、耐火工程相继开工,1940年1月上海炼钢厂并入钢迁会,1941年在蒲河大建滩开始建设分厂,到1942年各项工程基本建成,南桐煤矿、綦江铁矿、綦江水道运输处等附属单位也先后投产,成为抗战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