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的底版
大溪节孝坊(资料图片)
大溪坐落于名闻遐迩的长江三峡——瞿塘峡的东端出口处,当年是四川通往湖北的要道,商旅云集,抗战期间当属极盛期,在码头及骡马大道上,可以说来往人流日夜川流不息。当年处于商道枢纽的大溪,如今却只是一静谧的小镇而已。
我对大溪仰慕已久,毕竟黛溪河畔是孕育炎黄文明的圣地之一,大溪文化最早发轫于此,堪称长江中上游最有代表性的史前文化之一,这于我而言极具吸引力。
节孝坊
大溪沙落坪牌坊,没有想象中高大(高6米,宽4.5米),石质,灰白色。铭文显示沙落坪节孝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层,四柱三间,单重檐悬山顶结构。在牌坊正上方碑额处竖向镌刻“圣旨”二字,比额坊处题刻的“癸山丁向旌表故处士匡世爵之妻向氏节孝坊”更抢眼。或许因为表彰的是女性,额坊上下雕刻的图案均呈“凤在上,龙在下”的格局,纹饰精美自不待言。它代表朝廷旌表大溪匡向氏立志守节,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崇高品行。
旌表,乃古代统治者为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对譬如义夫、节妇、孝子、贤人、隐逸以及累世同居等行为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先申报朝廷,获圣旨批准后造牌坊,表彰彰显其名声气节,堪称当年极为难得的政府褒奖。这不仅是个人的无尚荣光,也是其整个家族及地方上的荣誉。湖广填四川时期的四川,经济、文化乃至人口尚处于恢复期,一个女人能获得立牌坊的殊荣,在巫山可谓难得。
牌坊当年或许不稀罕(光绪《巫山县志》上记载明清两朝牌坊就不下十余座),但今天沙落坪的节孝坊,大概已是全巫山唯一留存的古牌坊了吧。历史沧桑就萦绕在坊间柱头,连石狮子缺失的下颚也是有故事的……
康 碑
2013年夏天,大溪乡政府修建了一个文化长廊展示本地文化,在全县乡镇里可谓稀罕。内行人都明白,大溪是有这个条件的,因为这里资源得天独厚。且不说鼎鼎大名的大溪文化,长廊里还有一件重庆市级保护文物——“皇明康茂才进兵处”石碑(简称“康碑”)。
康茂才,明朝初年朱元璋手下的大将,相传明军征四川明夏国时,他来到大溪,下战船时踏上第一块石头就是此石,于是让人在石上刻字纪念。
“康碑”原本在大溪乡对岸的军营村江滨,常年没于水下。2002年枯水位,乡政府发现了它,及时组织人力千辛万苦将数吨重的碑石抢救回来.这块碑记录下了大溪一段悠远的往事,也让后世子孙得以缅怀祖先的事迹。大溪的子孙在自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将去往何处?”时,心中才会少几分犹豫彷徨,传承文明才有了载体,民族的认同,桑梓的情怀,皆在其中矣。
我在想昔日的大溪虽已没入水中,但它的灵魂其实犹存,那就是它的底版。走近它,用心聆听,你就能从水中打捞出那个永远的大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