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的“11号”车
□ 作者 沈治鹏
1892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他学习刻苦,每年考试都是名列前茅,198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时年18岁。在毕业实习时,他目击了中国军港的军舰上两个月之内三次易帜——取下太阳旗,挂起黄龙旗;取下黄龙旗,挂起米字旗。他深感耻辱,决定脱离海军献身教育救国事业。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和重庆南开中学、南开小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在办教育中,他十分注重体育,是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最早传播人。他创立了多支足球队、篮球队,同学生一起踢球、带学生骑自行车、给学生制造器材、为学生聘请名家。他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
张伯苓为教育事业可以倾其所有,自己却俭朴得几至苛求。教职员工的工资一涨再涨,最高的月工资已升至300元,已成为有名望大校长的张伯苓,工资却一直锁定在100元。有一次张学良去天津拜访名人,转来转去怎么也寻不到张伯苓住所,最后才在一陋巷中找到他的简陋平房。他万万没想到功绩卓著的张伯苓竟住在贫苦市民当中,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
张伯苓因公出差,坐的是三等车厢;外出住旅店,出门必带臭虫药,因为简陋的旅馆臭虫多。在市内开会时,张伯苓常常是步行前往。一次散会出来,服务员望着小轿车如云的停车场问他车号时,张伯苓答曰:“11号”。服务员一脸诧异,直到张伯苓走远了,才明白过来。
张伯苓的节俭躬行一生。他去世时房无一间,地无一亩,亦无存款,亲人们仅在他的钱夹中找出6元7角钱。但他留下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和重庆南开中学,还有那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