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4月1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莫忙名镌“乡贤祠”

□ 作者 钟治德

有道是,中国文化是乡土文化。在乡愁拂动中,微闭双睛,仿佛看见一管瘦竹毛笔,正被一只青筋嶙峋的手握住,于点撇勾勒间,刻画出一种恒远感人的风韵。这种感动里,总是有“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在某种特定的背景里凸显。这就是乡贤。在一地一域的史志里,总是史不绝书,志不绝载,根植于传统乡村社会,风化无形为浸入乡村骨髓的乡贤文化。

“乡贤”称谓,始于东汉,是朝廷对有建树的官员和朝野闻名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嘉扬的称号。到了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有的与文庙崇圣祠比邻,供奉历代乡贤,从而形成完整的官方纪念与祭奠仪式。历史孕育的乡贤,并不着眼于其权和势,并不在乎他们的钱与财。一地一域总有自己的乡贤,乡贤祠塑像镌名的标准,在于前贤货真价实的学问文章、造福一方的吏治清明、垂范后世的美德懿行。

而今“新乡贤”文化应运而生,曾几何时被“破”掉“革”掉的乡贤祠,有的在“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理由下得以新建重生。主流是推动乡贤文化发展,培养向上、向前、向善和向美的道德情怀,引导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大地。不过逆流也潜滋暗长:有的在地方上口碑很糟糕的“王老五”,有钱可出居然名列新修“乡贤祠”;有的务虚贪名的地方官员,凭着权力在“乡贤祠”占了一席之地。

“新乡贤”文化因此掺了沙子,引不起当地人的认同感。如何清理“沙子”?最简单的办法是一事一议公开评选,推举的乡贤让群众买账信服。不过问题又来了:一个人物的变化谁也不能打包票,万一公推名列乡贤祠的人物将来质变为负面典型,又当如何区处?答曰:生者莫论谁何,莫忙名镌乡贤祠,吾国素有“生不立传”之传统,葆有乡贤美誉者,身后请入乡贤祠可矣!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