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4月1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读书
版面翻页
读书
04

飞越时空的思索

——读冯至诗《蛇》

□ 作者 曾绍仑

《蛇》

冯 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先生写于1926年的现代诗《蛇》,真像一条梦中的蛇,它穿越了90年的时空,漂移滑行到我们眼前,不管你从哪个角度来审视,这条用汉字编织的“蛇”,都如此鲜活,而且具有一种震撼的文学冲击力。冯至是中国文坛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一般人看来,冯至一生主要成就是他对德国文学研究和德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其实冯至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也是令人瞩目的。正如九叶派诗人郑敏所言:对冯至先生,我充满了感激,我认为他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他的十四行诗虽然很受尊重,但真正理解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诗歌融合了西方古典哲学和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杜甫的情操,说是独步诗坛也不为过。但中国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更喜欢令人激动的、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便被忽视了。

《蛇》收录于冯至1927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的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因其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何其芳曾这样评价冯至早期的诗作:文字并不太加修饰,然而却表达出来了一种沉重的浓郁的感情,好像就是这种感情本身构成了它的艺术魅力。在他同时和稍后的诗人中,有比他写得奔放的,有比他写得清新的,有比他写得绮丽的,然而用浓重的色彩和阴影来表达出一种沉郁的气氛,使人读后长久为这种气氛所萦绕、牵挂和回味,这正是冯至诗歌的特点。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大概也是因于此吧。

为什么写了《蛇》,冯至曾经回忆,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当然,诗所表达的是作者一种心理状态,蛇诡黠、阴凉,作者竟然想象“我的寂寞”变成一条蛇,从“你的梦境”里衔来花朵: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喻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犹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再细读这首诗,思索作者写作技巧,其妙在虚与实、静与动、散与韵之间的相互结合,思念、寂寞本是虚物,化成蛇、化成花朵,虚的情思化成虚的乡思,实的乌发成了实的草原,虚实之间没有了界限,似乎万事万物在情爱的世界里,浑然一体。同时,第一、二节描述了一种静态的思念,第三节中,化身为蛇的寂寞居然侵入了梦境,衔来了花朵,也便如同画龙点睛一般飞跃起来,也使这首小诗如同被点了眼睛一般,诗情顿时灵动起来了,有一种步入空灵时空的感觉。诗采用自由体,具有“散”的特点,又在每节结构上用ABAB韵,同时每节换韵,既使诗歌显得灵动活泼,又使诗歌有如穿着一袭华丽整齐的衣裙,在爱情的草原上跳舞。

读冯至的《蛇》,不会因此《蛇》而感到冷寂和惊惧,却会因此《蛇》而久久思索,这种思索飞越时空,这种思索飘忽而悠远……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