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呼唤“技工兴”
□ 作者 邓 艺
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需要完成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和强国,制造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
站在“制造大国”之坡,仰望“制造强国”之峰,我们缺少在世界上叫得响的高精尖产品。我们承认“技不如人”,追根溯源,并非中国工人缺乏制造一流产品的智慧和能力,而是他们的工匠精神、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因为社会认同感、个人尊严感、劳动获得感的不高,而被冲击、消化掉了。
眼下,是这样的图景:职业院校招生惨淡经营,发出录取通知书有近1/3的新生不来读;工程师最高等级和技工最高等级的工资相比,相差近5000元;职业技能往往被“低看一眼”,一些技工热心于补专科、本科文凭,以期“蓝领”变“白领”;……如此这般,技工怎能安心本职工作、潜心历练技能、专心雕琢产品。这样,“围城”之外不愿进来,“围城”之内纷纷“出逃”,“技工荒”出现在所难免。以重庆为例,到2020年需各类技工186.6万人,目前全市中职、高职生总数只有65万人。
技工是制造业的主力军,技工是孕育技师、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的摇篮。“技工荒”既是企业的“痛”,也是社会的“痛”,更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痛”。技工不兴,制造业何以兴;技工不强,“制造强国”何以强。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当是时。何以兴技工?职业荣誉上,在全社会营造“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氛围,技工享有与公务员、干部、工程师一样的社会地位;制度供给上,实行职称评定、增加劳动报酬、提高福利待遇;技能培养上,倡导工匠精神,广泛开展技能大赛,大兴创新之风。如此,技工亦能有想头、有奔头、有干头,进而恪尽职守,精益求精,锐意创新,追求极致,用一流的产品将五星红旗插在“制造强国”峰巅!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