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5月0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01020304050607
080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老井古称寄乡愁

□ 作者 宋 波/文 王国梅/图

从永川区双石镇太平场经牛尾铺村,沿平整的村道,辗转约半小时,方到脚盆井村。

脚盆井位于该村油房湾村民小组,毗邻邓家屋基。乍一看,脚盆井位于公路下方的一块稻田边,面积不算大,约莫1.2米宽、1.8米长、0.7米深,似乎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出生此地的村民邓荣信,对此却有别样的情感。现年66岁的他刚修编了《邓氏族谱》,对脚盆井的历史侃侃而谈。

《邓氏族谱》明确记载:“明末清初,四川屡经战乱,又遭瘟疫蔓延,广大四川地区人口稀少,田园荒芜,亟待开发。康熙十八年(1680年),朝廷下旨,入川始祖应彦公由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顺则里桥头屋基,迁徙四川东道重庆府永川县太平乡三甲脚盆井老屋基定居。”

邓荣信说,早在其始祖到永川定居之前,该地就已有“脚盆井屋基”的称谓,这说明脚盆井的建造时间,必定早在清康熙十八年之前。

除了年代长久,独特的脚盆形制,也是这口井的一大特点。永川区文管所专业人士称,水井为农村饮水之源,以圆口、方口居多,但井口前圆后方呈马蹄形、长方形取水点的位置又明显低于井口的,确实罕见,目前在永川境内尚未发现与该形制相类似的古井。

永川区政协历史文化遗存调研组现场考证,该井口由原生岩石砌筑,水平面至井沿的落差为1.2米,井底保存完好无淤泥。水源为地下渗水,水质清冽,清澈见底。周边村民说,该井从未干涸,至今尚可使用。

井老水清有历史,乡愁悠悠记心间。文化的传承,是需要载体的。一地之名的来源,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一个长期形成的老地名,是这个地方的特有符号,是当地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地名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一条回家的路。浓浓乡愁,往往最后都归集为一个念念不忘的老地名。

小小一方老井,历经岁月沧桑,至今该村还沿用其“脚盆井”的老地名,让人感慨。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