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侨民寓居重庆
何谓国际化都市?首先必须有外国侨民入住。这个条件,本埠300多年前便初具规模。早在清朝中叶,重庆已经出现外国侨民身影,定居山城。
神父牧师 最先寓居
天主教首开先河。1702年,罗马教廷传信部派遣神父毕天祥、穆天池到重庆传教,在鸡街口购买地产,建成华光楼圣堂。据民国《巴县志》记载:“天主教至四川省以法国人梁宏仁、毕天祥等为最早,相传在清康熙间初于定远坊杨家十字建天主堂,至咸丰十年重建。”
基督教随之传入。《巴县志》载:“同治间耶稣教会以县城九块桥福音堂为最早,英牧师石琢之于公历一千八百六十四年(同治三年)成立内地会。”基督教圣公会、美以美会、伦敦会、公谊会、浸礼会、英美会等鱼贯入渝。甲午战争前,重庆已是“教堂林立,处处均有司铎,住居既久,入地自熟”。
重庆开埠 侨民剧增
19世纪末,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德国先后在重庆设立领事馆。1891年重庆开埠,外国的军舰、商船密布长江、嘉陵江江面。那样大的船居然不用船工划桨,只吃煤炭,然后吐出阵阵浓烟;列强、商战、海关、缔约,这些闻所未闻的词汇突然冒将出来;闹钟、洋伞、香烟、颜料,这些见所未见的商品突然铺天盖地……本埠纯朴市民无不瞠目结舌、眼花缭乱。
开埠后,外国领事馆、海关、洋行、邮政、银行、厂矿都派员驻渝,西方文化亦伴随西方商品登陆。天主教创办明诚中学、成德女中、竟成补习学校、相伯中学、《崇实报》、圣家书局、仁爱堂医院、女孤老院、白果树育婴院、沙坪坝育婴学校等。基督教创办求精中学、淑德女中、文德女中、精益中学、广益中学,还办有宽仁医院、仁济医院、福幼村、中华圣经会华西分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东川区会书刊部等。
这些机构的骨干均为洋员,在渝外国侨民剧增。
战时首都 满街洋人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各国驻华大使馆、代办处以及韩国临时政府纷纷迁渝。据重庆市警察局户籍统计,截至1941年12月,在渝居住的外国人总数为485人,国籍分别为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苏联、比利时、日本、丹麦、澳大利亚、瑞士、希腊、瑞典、韩国、匈牙利、荷兰、挪威、加拿大、波兰、纽芬兰、白俄。
外国侨民的职业,分别为外交、传教、医卫、教育、新闻、商业、经济、军事、后勤、其它。所谓其它,指保密的美国情报协调局、战略服务局、战时情报局办事处,英国情报部办事处等部门。
1941年后,新增葡萄牙、土耳其、墨西哥、捷克斯洛伐克、伊朗、印度、巴西、智利、缅甸、秘鲁、阿根廷等国大使馆或专员公署,外交人员更多,加上美国、英国盟军官兵,数以千计。满街洋人行走,市民见惯不惊。
历经风雨 终成正果
因时代政策所致,1950年4月,重庆市人民法院驱逐了法国籍神父尚惟善、安国华。至此,除个别隐瞒身份的日本、韩国侨民后代,全市无一外籍侨民户口。
改革开放后,山城重新出现侨民。直辖以来,外国在本埠设立总领事馆已达10家,分别是英国、加拿大、日本、柬埔寨、丹麦、菲律宾、匈牙利、埃塞俄比亚、荷兰、意大利。此外,法国、德国在渝设立文化交流机构,欧盟商会设立代表处。墨西哥、圭亚那已表达在渝设领的意愿。在大专院校,更有不少外籍师生。在解放碑、北城商街、南岸商圈、大学城,随时可见来自各国的友人与本埠市民融洽相处。
曾几何时,外国侨民犹如漂浮在重庆社会水面上的一滴油,与之格格不入,历经300多年磨合,终于融入其中。史料中那些鲜为人知的脉络,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