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5月0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缙岭云霞说缙云

□ 作者 姜孝德

黎明时,山苏醒了,升腾的雾气充满了山顶林间。风来时,雾便随风飘扬,风急雾快,风慢雾徐。朝霞出来了,升腾的雾气被霞光映照,刹那间幻化出五彩云霞,格外艳丽;其形若幔若纱、若丝若缕、若柱若块,其色浅紫、绛红、粉红、深红、紫红。然而,由于朝霞是红日的使者,它以红色为基调,故而雾气纵然千变万化也难逃红色的影响。这种美丽的云,诗人称其为“缙云”,后来,这座山就以“缙云”命名。

这就是重庆北碚缙云山名称的由来。这也是巴渝十二景所推崇的美景“缙岭云霞”。它的美丽引来无数诗人为它献诗。清朝诗人姜会照赞曰:“云来山掩云如失,云去山空影似留。秀岭不曾分色相,赤城黄海望中收。”缙云山上更多时候看到的是云雾。云淡为雾,雾浓为云,狮子峰上望云宽广如海,人在云上,飘然若仙。这种虚幻的境界,是文人喜爱的,这也可能是文人喜爱缙云山的原因。王尔鉴为什么要把缙岭云霞列入巴渝十二景?我们从他的缙岭云霞“小记”就可以看出:“云来山掩,云去山现。《说文》:赤色为缙。霞赤色,云类也。黄帝以缙云命官。山胡以名?盖萃九峰之秀气,苍松古相与丹崖翠壁相郁蒸,望之若云霞,每晨朝岚漠漠然,矗霄而上,恍惚变迁,不可方物。观层峦叠峰之耸峙为兆,缙绅先生酝酿光华之奇,即谓是山为缙云灵瑞也可。”王尔鉴笔下的缙岭云霞真是美得难以复加。

当我们伸手撩开历史厚重的帷幕时,却发现“缙云”一名是汉文化传播结果。“缙云”不是重庆的原创。缙云,是黄帝时的官名,后以此命名氏族,故有缙云氏。作为山名,全国有几处,最早出现在处州,而非重庆。

巴人最早给缙云山取名叫“籍”。缙与籍古音应该是相同或者相近。《华阳国志·巴志》言:“其名山有凃、籍、灵台、石书、刊山。”著名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怀疑“籍”就是缙云山。“籍”并没有山的意思,因而,“籍”极有可能是当时巴渝土著语言的记音,后来用汉字写作“籍”。

有人说,清乾隆年间,巴县县官王尔鉴把“缙岭云霞”选入巴渝十二景,使其名扬四方。其实不然。缙云山扬名起于南北朝而盛于唐。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景平元年,缙云山上建起了缙云寺,这可能是缙云山打下的第一个人文烙印,也应该是它扬名的开始。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渊为其写下了“禅真宫”三字,唐宣宗又赐寺额“相思寺”。唐以后,许多皇帝都为其赐字题名。到了这时,人们真不知是寺以山名,还是山以寺名。

民间传说,缙云寺的名气大了,寺里的和尚就骄横起来,四邻八方都受害挨欺,到了明末清初,当地群众趁张献忠入川之际,一把火烧了缙云寺。后来的缙云寺是破空和尚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主持修建的。恶僧横行,固然可憎,但寺庙何罪?我们时常感想:人文景观多随朝代更迭而更迭,多随人们的好恶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就相对稳定多了,唐宋的缙岭云霞,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应该是十分幸运的了!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