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高举“火把”奔延安
1940年,在湖南新宁乡村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的艾青,接到重庆育才学校魏东明的信,告诉他陶行知想请他去兼课。艾青启程沿着夫夷江西行,到了邵阳改乘长江轮。凝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想着抗战进入第三个年头,看着中华大地上的人民灾难深重,诗人心中波涛汹涌。他一气呵成,写出了抗战时期又一首优秀的长诗:《火把》。
这首诗可以称作《向太阳》的姊妹篇,是一曲抗战年代表现革命青年的道路的青春之歌。5月上旬一到重庆,当时正在《中苏文化》担任编辑的葛一虹知道了,一手抢去了《火把》,一手交给艾青200元白洋,很快就将其发表。
艾青到了育才学校,陶行知立即委派他担任新文学系主任,兼任“新文学讲话”课的教员。在此期间,经郭沫若的介绍,艾青认识了周恩来。以后,艾青又多次去过曾家岩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当时,他同田汉、胡风等人来往较密切,常在一起谈形势,谈文艺。
在重庆半年多的时间里,艾青写下了大量诗篇,创作了《城市人》《赌博》《旷野(又一章)》《老人》《公路》《高粱》《篝火》《荒凉》《广场》《夜》等等。这些作品看似纯属描写自然景物或生活风貌,实则是诗人继续抒发着自己深重的忧郁和悲哀,包含着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1941年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重庆,国民党特务加紧了对进步文化人士的监视、恫吓。艾青好几次发觉,一出门身后就有“尾巴”。周恩来十分关心这批大后方的文化人。一月间的一天,周恩来、邓颖超和徐冰夫人来到北碚育才学校。周恩来纵谈抗战处于相持阶段的形势,勉励进步文化人士努力工作。周恩来知道艾青主要靠稿费生活,而且有特务跟踪,所以特别提到了他:“像艾青先生这样的人,到我们延安可以安心写作,不愁生活问题。”艾青心里热乎乎的,多年的求索,一路的坎坷,现在,周恩来给了他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
在周恩来、董必武的精心安排下,艾青的妻子与3位八路军家属,于1月下旬先期出发上延安。2月,周恩来给了他1000元盘缠。艾青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同画家张仃、作家罗烽一起,踏上了去延安的路程。
历经国民党四十七道岗哨的盘查,艾青一行于1941年3月8日抵达延安。这位唱着《大堰河——我的褓姆》轰动诗坛,高唱《火把》奔向重庆的年轻诗人艾青,终于能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梦想中的精神家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