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魁星楼
“重庆有座魁星楼,影子落在水里头。”这是小时候从母亲口中听到的重庆言子。因为魁星楼(也称魁星阁)建在夫子池旁边,美丽的倒影映在池水里,成了一道很好看的风景。
魁星楼是一座三楼一底、八角飞檐、三层斗拱的塔楼式建筑。据《重庆府志》记载:魁星楼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系知府张光鏻所建。雍正九年(1731年),巴县县令朱介珪进行了彩饰。嘉庆十六年(1881年),知县叶文馥曾翻修。
魁星楼是供奉和祭祀魁星的庙堂。魁星是主文运兴衰和科考成败的神,在以科举取士的封建社会里,魁星是最受读书人尊崇的。他们在参加考试前,往往都要沐浴净身,到魁星楼去焚香祭拜,祈求魁星的护佑。传说魁星手中的那支朱笔,一旦点中了谁,谁就会一举夺魁,独占鳌头,俗称魁星点斗。状元亦称五经魁首。
夫子池和魁星楼,都是重庆府文庙的附属建筑,后来夫子池的水被污染发臭了,不得已于1931年被填埋,并在上面建起一个游乐场,名叫“大众游艺园”。大约是1952年,母亲带我到“大众游艺园”去耍,我第一次看见了矗立在旁边的魁星楼,位置相当于现在邹容路广场的中央。
历经200多年的风雨剥蚀,加上年久失修,我所看到的魁星楼已破烂不堪。魁星的神像已经不见了踪影,一至三楼的门窗、墙壁也已荡然无存,只剩几根柱子支撑着楼宇,看上去空荡荡的。我因为好奇,走进底楼看了一下,里面一边坐着几个算命先生,一边坐着几个摆地摊的人,魁星楼成了过路的通道。
只因魁星楼处于路的中央,为了拓宽夫子池一带的公路,市政府遂决定将魁星楼拆掉。1953年的一天,一个邻居从上半城回来说:国泰电影院已经在拆了,快去捡柴火。我跑到解放碑一看,国泰电影院的房子已拆完了,几个人正在用钢钎撬墙壁上黑色的大理石板。夫子池那边,正传来“嘿咗嘿咗”的号子声。我急忙跑过去,看见魁星楼周围站着许多看热闹的人。有几个人拿着斧头在砍魁星楼的柱子。两根粗大的麻绳拴在魁星楼三楼的柱子上,另一端各有一群人拉着麻绳,像拔河那样。一个人领:“嘿呀咗嘞!”其他人就回应:“嘿——咗!”喊一声号子就使劲拉一下。每拉一下,魁星楼就摇晃一下。就这样反复拉,魁星楼摇晃越来越厉害,随着一声轰隆的巨响,一团尘埃腾空而起,具有200多年历史的魁星楼就这样被拉倒了,瞬间“粉身碎骨”。
魁星楼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我也渐渐把它淡忘了。可是突然有一天,一位海外来客,重新点燃了我心中那朵记忆的火苗。
1979年8月,在去上海出差的船上,我遇见了一位美籍华人,他用普通话对我说:“我叫王国炯,非洲国际大学教授,现在联合国裁军署工作。我的岳父岳母都是重庆人,每每说到重庆,他们就会说到文庙,说到夫子池,说到魁星楼。我这次回国旅游,就是想亲眼看一看重庆的文庙、夫子池和魁星楼,遗憾的是什么也没有看到。”
我把我所知道的有关文庙、夫子池和魁星楼的情况统统告诉了他。他听后非常高兴,同时也感到惋惜。这件事让我非常意外,也很震撼。我万万没有想到,夫子池填埋40多年、魁星楼拆掉20多年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竟然还有人在惦念着它,也许不只在美国,还有侨居在其他国家的华人。一幢富有浓郁民族特色与民族情感的历史建筑,是不会轻易消亡的,因为它已深深扎根在华夏子孙的心坎里。它也不应该消亡,因为它是重庆古城不可或缺的文化记忆。
今天,我可以很欣慰地告诉大家,魁星楼永远不会消失了,因为它已被三峡博物馆收藏。去年,我再次参观三峡博物馆的时候,在二楼的城市之路展厅里,看见了按比例复制的魁星楼模型,它是那么年轻漂亮,那么光彩照人。尽管已缩小了许多,站在它的面前,我依然显得有些渺小。据说,有关部门正在拟议择地重建魁星楼。如果真有其事,我建议最好建筑在与南岸涂山文峰塔对应的地方,让两道人文景观遥相呼应,为重庆增色增辉。
永远的魁星楼,一定会永永远远与重庆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