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5月1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探访永川明代壁画墓

□ 作者 宋 波/文 王国梅/图

5月4日,永川区政协主席刘祥全和专题调研组一行,前往青峰镇调研历史文化遗存情况,深度探寻重庆市第一座明代壁画墓惊艳面世的幕后故事。

彩绘壁画发红光

时间回溯到2008年4月10日。永川区青峰镇凌阁堂村2社的村民们正在修建乡村公路。挖掘机一铲下去,“轰——”的一声响,泥土堆坍塌,现出一个墓洞,洞内美女壁画红光四射,村民们都被惊呆了。靠近细细端详,在一片纯白的洞壁上,竟然绘制有色彩鲜艳的祥云、马、鹿、仕女等图形,姿态万千,栩栩如生……

“这是重庆境内发现的第一座明代壁画古墓,也是重庆市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古代壁画墓。”区文管所李玉彬回忆起当初发现墓葬壁画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激动不已。

调研组行至当年的发掘现场,这里早已没有当年的热闹与喧嚣。映入眼帘的只是一块种有五六十株玉米的黄土地,夹杂在一条水泥路与小丘之间。

“村民龙运武第一个进入墓穴,发现古墓石壁上有壁画,色彩靓丽、绘画精美,像刚画上去的一样。随后,还在墓里找到随葬品,有两件陶狮子、一个塔形陶仓罐。”现年73岁、曾经是2社社长的康纪长介绍道。

调查发现,砖墓内绘有仙女、楼阁、三足乌、仙鹿、骏马、祥云、花卉、瑞草、红日等内容丰富的壁画,手法上以墨线勾勒,用赭石、石黄、松墨填色,颜色鲜艳,用笔流利潇洒,栩栩如生,尤以人物传神,艺术水平较高。

由于永川气候潮湿,不利于壁画保存,这座墓的壁画经专业切割后,被送至重庆进一步清洗、修复、加固及检测,现存放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唐风壁画断代明

为什么壁画具有唐韵,却鉴定为明代墓葬?

该壁画中的侍女,发髻、簪子、服饰、托盘、面貌、手势及神态,均为唐代风格。永川区政协调研组通过实地考证,发现若干玄机。

出土器物、古币纹饰均为明代。出土的陶狮、陶仓罐都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古钱纹刻有“子贵孙贤”,出自明太祖洪武七年之后。后世可模仿唐代画风,但明代器物不可能出现在唐墓。

砖砌卷拱式墓葬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该墓为五座砖砌卷拱墓,呈一字排列,坐北朝南。单座墓长约3米、宽约1.3米、高约1.5米,壁砖和墓顶全是青砖,光一块墓顶砖就有9.1公斤重,墓墙大砖则重达20公斤,具有明显的明代家族式墓群特征。

墓葬形制也具明代特征。康纪长回忆说:“当初修路施工时,无意中挖开了该墓葬。其实,隔山坡约5米,上面还有两座坟。”据查,明代朱元璋曾颁旨墓葬深基,节约土地,这与墓葬断代为明朝不吻而合。也正是因为上面还有别的坟,才让古墓虽然被盗,但壁画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

墓主身份有争议

明代古墓发掘于凌阁堂村2社,墓主是什么身份?

现年70岁的康钦云老人,家离古墓仅百米,是凌阁堂村2社的社员。他指着附近的一条小河,回忆道:“河对面的老院子最早是凌家的,也叫凌阁场。小时候,听老一辈说,凌家很早前曾出过大官。院子外建有花朝门,牌坊上雕刻有龙凤。朝门是在‘文革’时期才被毁掉的。”

相传,因一场官司败诉,凌家族人遂迁往贵州,尔后又辗转返回永川,落户临江。2008年,凌家后人根据族谱所绘先辈坟茔图,在凌阁堂社龙家屋基的竹山地,寻找到凌家始祖墓葬。调研组庚即探访,发现碑文上记载:“明朝成化(公元1456年)湖北孝感入川 始祖凌公珂大人墓 永川十七世子孙承 源礼”等。

调研组还咨询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南大学教授凌承纬。据他回忆,当初湖广填四川时,凌氏始祖确有两兄弟由湖北入川,一在永川,一在江津。其父亲、国军中将凌谏衔生于永川临江,至今当地还有凌家场;江津凌家后人则出了个凌文远,他是著名诗人,历任江津县县长、江津县委第一书记、永川地区行署副专员、重庆市第八届政协副主席。

据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人员汪伟推断,墓葬主人应当为明代湖广移民或其后裔。

“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一次展览中,隆重推出凌阁堂墓地发现的明代壁画。市医药博物馆专家根据三足乌的壁画,推断墓主可能是从医的大师。”区文管所李玉彬回忆道。据调研组查阅资料,三足乌既是中国古代崇拜的太阳精灵,也是散播瘟疫疾病的肇事者。从壁画绘制黑色的三足乌、彩色的花草等分析,不排除墓主当初行医或为医官,这些壁画有“神农尝百草、祛病济世人”的寓意。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