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品团餐
今年3月中旬,携妻邀朋,从重庆前往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欧洲五国旅游。虽8日匆匆,浮光掠影,但阿姆斯特丹、卢森堡、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巴黎的城市之美,雕塑充盈的欧式建筑诉说的文化底蕴,友好的问候和礼让传递的文明素养,人鸟共栖的和谐氛围……让我们一路不胜感慨。而在我们这个40人的旅游团队里上演的一幕幕“情景剧”,同样令人难以忘怀。
“最好吃的餐是团餐”,团友刘叔直言。3月15日中午,在阿姆斯特丹一个中国餐馆里,我们的餐桌上,盘里的菜、钵里的汤、盆里的饭被“一扫光”。侧头看其它桌,也是空碗空盘如“风卷残云”。国内提倡的“光盘行动”,未必在本土“雷厉风行”,谁知在老外领地里,却“无心插柳柳成荫”。
舟车劳顿一上午,行军式赶赴景点,团餐时分,已是饥肠辘辘,饭菜一上桌,男女老少齐上阵,你一碗我一碗如吃“抢食”,大快朵颐。
中国旅游团队在国外,就餐地点几乎是中国人开的中餐馆,旅游旺季,这些餐馆生意好得不得了。“吃饭挤很正常”,导游小赵说。例如在法国,因为中餐煎炒多,油烟大,味呛人,开一个新餐馆,须得到附近居民的同意。如此苛刻,怎会增加?团餐差点“一饭难求”也可以理解。你想得点“微笑服务”,没门!跑堂的,几乎是中国人,他们穿梭于人多路窄的店堂,重复着送菜送饭上桌,收碗收筷回厨房,马不停蹄,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你就别奢求当“上帝”了。你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实是“老乡见老乡,热眼对硬肠”。
尽管吃饭又挤又遭冷遇,人有些“窝火”,然而,这却是旅游途中最具人情味的“精彩时分”。天南海北走到一起,上机上车上船各坐各,看景点忙照相,到旅馆各进各的房,形同路人。只有团餐时候,团友认识、交流、结谊才是“天赐良机”。采取自由组合的办法,素昧平生的相坐一起,从行程第一顿起,大家都在一桌吃饭,直到旅程结束。吃着粗茶淡饭,品味人间温馨。当表情木然的服务员放上一壶热茶水,就有团友起身给同桌的杯里倒茶:来,趁热喝点,解解渴;汤端上来了,有团友帮忙盛:尝尝,味道怎么样;饭送上来了,有团友拖过碗就是一勺:恐怕早就饿了,先吃点填肚子。团友从各自的包里,拿出“饭遭殃”“虎皮青椒”“涪陵榨菜”“香辣酱”“豆腐乳”“萝卜干”和自制咸菜,刮起一道餐桌“共产风”。话声回荡店堂:“吃哈,家乡味”“嘿下饭哟,来点”“莫客气,都是重庆的”“吔,好辣哟,爽!”。显然,与桌上白眉淡眼的汤、菜相比,这些自带的“下饭菜”就是山珍海味了。
团餐为媒,团友们自报家门由不识到相识,互存手机号,加上了微信,成了熟人朋友。一路上,你帮我照相,我帮你拿包包;上车请老人先上,取房卡让带小孩的先拿;抽烟不分你我,龙门阵吹得口沫飞溅……俨然成了一家人。21日上午从赫尔辛基飞回重庆江北机场,团友恋恋不舍:“有啥事,给我打电话”“下回约起哈,你有我的微信哩”……
旅途团餐,一个狼吞虎咽、填饱肚子的过程。但是,团友们却用真情善意上演了一幕友情相拥、和谐友爱、谦逊礼让的“情景剧”。
团餐,团餐,一道安放在游人心房里的精神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