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溪边垒 驿道通古今
“斗大黄荆四方山,鲢鱼上水花鱼滩。”永川双石场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两块天然巨石立于小安溪河两岸,古人用木头在两石上架桥通行而得名。
4月12日,永川区政协历史文化遗存调研组一行,前往双石镇实地调查猪市坝桥,与文物点周边居民话历史、访来由,详细考证文物遗迹及其幕后不为人知的史实。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永川多地均存有清代、民国时期的桥梁,以石桥居多。双石镇太平场的猪市坝桥,名称看似通俗,但其文物价值却不容小觑:
位置重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巴蜀本一家,古代连接成渝的驿道,共有东、西、中三条大路。猪市坝桥位于成渝古驿道的“东大路”,桥体为东西走向,全长27米,宽3.3米,桥面由四块石板拼砌而成。桥身牢固,至今仍在使用。经大足邮亭,沿双石镇太平场猪市坝桥一路往东,即可到隆济、来凤、走马等地。当初该桥被称为猪市坝,足见早年商贾贸易之盛行,可谓是骡马通行、畅通无阻的“高速路”。
官方定制。建桥和雕刻工艺远超“山寨版”。猪市坝桥尽管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但雕刻技法精湛,图样为当初官方提供,建造工艺和精美程度远超渝西地区其它民间仿制的石桥。该桥有4个龙形桥墩,“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时遭到一定破坏,桥墩支架上的四个龙头大多被毁,龙尾保存较为完整。区政协委员、双石镇党委委员苏公梅说,每到小安溪河枯水期,河水水位下降,陷于淤泥的被损龙首构件仍隐约可见。时至今日,桥梁尚存的最东位置龙首构件,龙珠仍保存完整,龙嘴下颌的圆形凹槽依稀还有当初“嘴含金元宝、祥瑞送太平”之势。
传承有序。有碑刻记载猪市坝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区文管所专业人士介绍,凡石桥,一般在桥的反面刻有纪年标识。猪市坝桥的反面记载如何,因无舟楫不得而知,但区文管所原副研究员王昌文当初曾发现与之相关的碑刻并摄影备存。他说,石碑虽不完整,但载有“嘉庆十二年”等字样,这为研究成渝地区清代桥梁结构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价值。
石桥溪边垒,日色窗外晶。一桥跨西东,往来通古今。文物遗迹是一个地方传承历史文化的根,丢掉就割断了历史文脉,应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以文化人。通过参与区政协调研,双石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积极配合文管单位,打捞龙首构件,尽早修复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