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北京东棉花胡同
门联
砖雕拱门
从北京府学胡同出来,穿过交道口南大街,就是东棉花胡同。
胡同东临交道口南大街,西与南锣鼓巷相接,南边相距五六十米是板厂胡同,北靠北兵马司胡同。据胡同口的铭牌介绍,东棉花胡同明代属昭回坊,史称“棉花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名称沿用。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七条”,“文革”时期一度称为“大跃进路三条”,后恢复原名,与西城区的“棉花胡同”区分,故加一“东”字。胡同东西走向,全长448米,宽6米。15号院是清末将军凤山的私宅,其中的砖雕拱门做工精美,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声名赫赫的中央戏剧学院也在这条胡同里。
从交道口南大街进入东棉花胡同东口,左边是交通部宿舍,虽然看起来似乎简陋、凌乱,但价值不菲。顺道向前,还是忍不住被凤山将军私宅精美的砖雕拱门所吸引,走进细细品味它的艺术美。
慢慢向前,东棉花胡同幼儿园门口的门墩儿让我驻足,虽然图案简单,但比较古朴,保存也完好。每天孩子们从这儿进出,京城传统民俗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这种于无声处的传统文化传承,在老北京随处可见。
让我惊喜的是,今日在胡同内发现了老北京文化的另一种代表性符号——门联,这是刻在大门上的家风,也叫“门心对”。它是整个四合院的“封面”之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两扇大门的外侧涂黑漆,门心涂红漆,先把对联内容描摹在红漆上,再用黑漆描写,最后将字双钩刻出。一位朋友告诉我:老北京四合院大门门联,是按照四合院主人的出身,以及对治国、修身等方面见解进行选择的,采用的门联既符合家庭身份,又能表达主人的愿望,绝不胡乱书写。大多数门联用楷书,容易识读;个别的采用篆书,识读困难。老北京的门联,只存在于等级不高的“如意门”“随墙门”上。王府大门上有“门钉”不能刻,官宦人家居住的“广亮大门”“金柱大门”上基本上也没有刻。只有平民百姓才用它装饰门口。
胡同里门墩儿保存得最完好,又具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在中央戏剧学院的老门口。因铁栅栏围住,不得近前细细欣赏,但并不影响观察。东棉花胡同里如今有着很多与文化联系非常直接的单位,还有很多名流的旧居。胡同里居住的人们既欢迎从天南海北来这里体验老北京文化的游客,又希望不要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作为游人,还得处处留心门上的“告示”,尊重传统习俗,才能看到未来。胡同里虽然门墩不多,但留存的各种历史文化记忆依然会让你流连,让你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