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扶贫路上
早晨,一到办公室便得知,上级扶贫检查验收组给予街道“扶贫工作抓得细、抓得实、抓得好”的评价,我第一时间把这一好消息分享给了本组委员。参与扶贫让我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民情教育,收获满满。湿滑乡间小路的难行,被围住要求解释低保政策的尴尬,拎着东西上门慰问收获的感恩,贫困群众诉求与期盼,村社基层干部的困惑……其中帮扶的两户贫困户尤其让人难忘。
鱼洞街道百胜村的瞿荣义属建卡贫困户,间歇性精神病兼智障,没上过学,生活不能自理,平时靠70多岁的父亲照顾。去年深秋的一天上午,小组4位委员提着米、油等上门看望他,路过他家门前的小河时,发现他独自一人浸泡在冰冷的河水里洗澡,村干部跟他打招呼却毫无反应。瞿父告诉我们,今天还算好,儿子没犯病惹事。谈到自己的病儿子,老人不断摇头叹气,患病儿子拖累了家庭和社会,精神病医院说不符合要求不接受,家里的东西时常被损坏。自己年纪大了不能下地干活,父子俩主要靠低保度日,没有其它收入来源。同行的委员一面安慰老人,一面商议联系精神病医院诊治。听到给儿子诊治的事,老人苍老的眼眸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闪现出少有的希望。
龙胜村汪丽患癫痫病,育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已25岁,患有痴呆,也正是这个原因,夫妇俩7年前又申请了第二个孩子。不料小儿子生理也有缺陷,7岁了却不会说话,平时狂躁乱动、莫名其妙地损坏家里的东西,不得已只好让婆婆或爷爷在家时刻看护。汪丽一家六口人,全凭其公公不多的退休金和丈夫外出打工收入,另加低保金度日。临近元旦的一个周末,小组的委员们第一次到她家时,并不知道详情的我们试图亲近小儿子,哪知他一边叫着一边用力向我们乱抓乱打。村社利用上级的慰问帮扶政策尽最大努力给予关照。考虑到这户家庭的实际情况,结对帮扶的上级单位和街道村社给他们免费送来果树和鸡鸭,让他们自己种养,到时再来收购。得知这一情况,入户的3名委员便主动向她购买农副土产,同时和她一家人商量再多弄点小苗,到时联系包销。针对小儿子的情况,委员们反复告诉汪丽,尽快送医院检查,争取最佳治疗时间,或者早送特教学校,让他学知识学技能,长大后能自食其力。
扶贫工作虽然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如何根治贫困还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通过与村社干部深入探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我们深感,扶贫首先应该重在扶志,必须帮助困难群众克服“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政府主导的扶贫应该重在制定宏观政策,发挥导向作用,解决好共性问题、长远问题。企业以及爱心人士扶贫善举的优势在于灵活施策,解决好贫困户千差万别的个性难题。同时还应加强农村新生儿产前生理缺陷筛查,降低病残儿出生率,最大限度减少先天性病残带来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