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碰城市之痛:停车难
停车难已经成为城市管理一大痼疾。 卢俊西 摄
随着汽车时代的快速到来,与行车难相伴的是停车更难。百姓有车不敢用、不愿用,停车“一位难求”的现象,已成为影响百姓生活质量和出行效率的城市之痛。5月19日,市政协召开北部片区政协会议,触碰“停车难”这一城市之痛,就缓解这一难题积极问诊开方。
互联网+,盘活现有车位
“车开过来,人都没有多余的空间避让!”一个月前,市政协就缓解主城“停车难”问题,走进江北区观音桥九街、鲤鱼池社区和观音桥商圈浪漫金街,拉开这项重点调研帷幕。刚一走进鲤鱼池社区,居民就纷纷围上来,讲述“停车难”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困扰。
“上周,我送小孩去上学,亲眼看到一个孩子被汽车撞倒。”68岁的张应碧是鲤鱼池社区老居民,回忆起小孩被撞一幕,仍感痛心。该社区老居民楼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当年规划的落后,如今每天早晚高峰期,大量车辆在狭窄的道路上出入和停放,严重影响社区居民正常生活。
不仅老旧社区存在“停车难”问题,观音桥“不夜九街”同样也受此困扰。“马路两边各停一排,晚上10点以后出租车还要停一排。”九街相关负责人说,“约有700个停车位的九街,车位缺口最多时达到300余个。”九街周边商业体也有部分配套停车泊位,但是其中70%为产权车位,不能很好分流部分车辆。
要将商业中心和住宅小区闲置的停车位资源利用起来,需要开放和整合两个步骤,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等区政协积极建言——
首先,要鼓励支持商业中心和住宅区停车库在夜间及白天向社会车辆有偿开放,使白天商业中心的车辆可以入库附近住宅区闲置车位,也可以使夜间乱停车辆入库商业中心闲置车位,实现错峰停车。
打通了商业中心和住宅区的停车壁垒,接下来就是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建立停车运营云平台系统,整合停车位资源,利用大数据对车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时发布商业中心和住宅区的停车场分布和空满信息,推进“互联网+停车”的智能新模式。
立体停车楼,增加停车位
除了利用互联网+盘活闲置停车位,建立公共停车场也是缓解“停车难”的对策之一。市政协副主席彭永辉表示,修建停车场要进行科学规划,与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十三五”规划,以及动态交通相衔接。
选址于观音桥嘉陵公园西南侧的全自动立体停车楼项目,建筑共计18层,总设计停车泊位632个。该项目建成后,对于改善商圈“停车难”,带动全市加快建设公共停车楼具有标杆示范意义。
但是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两年时间过去了,停车楼仍未开建。观音桥商圈办很无奈,一方面由于该项目涉及部门太多,审批时间过长;另一方面,以PPP模式投资修建停车楼本是好事,但因投资成本高、收益率低、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影响社会投资积极性。
“在简化审批程序的同时,尽快出台政策,加快推进PPP模式公共停车项目落地,用多元化的资金投入解决停车楼建设问题。”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委员唐明伯、董青纷纷建议。
对于社会资本对收益率低、回报周期长等因素的顾虑,彭永辉建议,健全系统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用更好的政策吸引资本。加快落实涉及PPP模式公共停车项目的各类优惠政策,缓解社会资本的顾虑,在土地使用、税费优惠、经营项目等方面加大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差别化,扭转停车“倒挂”
目前,我市普遍存在室外停车比室内收费价格低的现象,在低价格吸引下,停车者大多会选择室外停车,导致室外停车压力大,部分区域甚至出现室内停车场冷冷清清,室外停车场爆满的严重“倒挂”现象。对此,彭永辉建议实施停车位供给差别化和经济调控差别化的政策,引导“停车难”区域的车辆流向。
同时,委员们建议,对机场、火车站、医院等临时性停车较多的地方,给予停车费价格优惠,利用价格杠杆引导车辆流向停车场,避免在道路边停靠拥堵路面交通,减少室外停车压力。在停车特别困难的地方,建议适度限制停车,鼓励大家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但前提是提高公共交通站点换乘便利,针对各个轨道交通站点的不同客流特征,在有条件的车站、地铁站点等交通枢纽建立体停车场,引导有车一族换乘公共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