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打底”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 邓永宏
身在城中的你心中有“田园”情结吗?这份或浓或淡的情结,把乡村如诗如画般地保存在记忆之中。然而,如今的乡村,你看到的可能还有这些:
垃圾堆放在坑边或沟边,遇洪水、大风四处飘散,或漫天飞扬;生活废水直接排放溪流沟渠;畜禽粪便等排泄物随处可见;农药化肥超标使用,对农田及周围环境造成交叉污染……
在乡镇,这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虽有所改观,却依然存在。6月1日至2日,市政协区县政协工作联络委组织涪陵、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石柱政协人齐聚长寿,召开我市东部片区政协会议,聚智建言乡镇生态环保,以期在绿色环保的底色上,画出更加五彩斑斓的乡村图景。
美丽乡村是梦想也是现实
通过“户集、村收、镇归、区处理”的管理模式,让乡村干净、整洁起来。长寿区的探索,让东部片区会的各地政协人眼前一亮,找到了可资借鉴的方式。然而,乡镇环保的全面铺开,却不容乐观。
东部片区政协人为此开出“良方”: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改变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传统理念,统筹推进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退化的趋势;完善区县、乡镇、村居三级环保监管体系,构建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格局。
污水处理厂、垃圾收运站等设施,若是新建项目,要确保建设一个,达标一个,投用一个。若是建成项目,则要加强管护,保证正常运行,发挥作用。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行规模化养殖和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对生活饮用水水源地、风景名胜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等生态敏感区域依法实施严格保护。
开展环境保护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村组活动,强化乡村及村民的环保意识;乡镇政府要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将环境违法消灭在萌芽状态;区县政府在切实解决一些影响较大的环境问题的同时,还应大力支持乡镇村开展工作,共推农村环保事业发展。
为美丽乡村汇聚智慧力量
乡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问题并非一区一县的个例。全市的环保思路怎样?市环保局副巡视员曹巨辉表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还将继续;明年底实现乡镇污水厂全覆盖;加大对良好湖泊的保护;加强长江干流和嘉陵江等支流的治理;进一步加强水源地保护;提升乡镇环保能力;加大考核、督查力度。
市政协区县政协工作联络委主任熊康敏很关注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土十条”,即《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我国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到2030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熊康敏欣喜地说,土壤污染防治是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部分,国家层面来推动这项工作,前景非常乐观。
市政协委员阎占斌认为,面临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局面,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本,让其参与到乡镇生态环境建设。要了解先进技术动态,并适时加以引进,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科技含量。
“要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理念”,市政协副主席彭永辉认为,农村环境保护事关本地,又涉及全市、全国,要切实将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协人要为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保护美化环境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