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何时成城?
1886年的《重庆府治全图》(资料图片)
蜀汉时期的“李严大城”为如今的重庆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重庆文物专家认为,彼时,李严所筑重庆城与明清时期的重庆城差不多大小,其城墙残垣极有可能还在,而且就藏身在明清城墙的基座之下,基本上是如今下半城的雏形。
战国时期 张仪江州筑城
据史料记载,重庆早在战国时期的巴国就已经有城。但除了文字史料外,巴都重庆究竟在哪里却无确切地点可以考证。史学家们推测,渝中半岛、江北嘴、滩城等地都可能是巴都重庆的都城所在地。
虽然巴都重庆暂时无法寻踪,但更多的史料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3000年前重庆城——仪城江州的窗户。
当时城名叫仪城,其筑造者是秦国国相张仪。根据考证,江州城的城址范围有30万平方米,就在如今的临江路、临江支路、民生路、民权路框起的范围之内。而这座都城的核心地带,就在如今的渝中区二十九中附近,那里修建有当时的衙署。
这个范围的框定是根据古人丧葬习俗划出的。重庆文物专家说,古人的墓葬大多修建在城市之外,但因交通不便,墓葬距离城址也不会太远。因此墓葬大量出土之地,就不会是城址的所在地,但它们却为我们框起了一座城池的范围。
随着江州城范围的确定,巴都重庆的城址也由此确证。已故的重庆博物馆馆长董其祥先生曾论述:江州城就是在原巴城的基础上重建的。因此,巴都重庆城就在解放碑一带。
而随着第一座重庆城池的建立,重庆城开始了它在历史上的巨大发展。
蜀汉时期 李严修筑“大城”
蜀汉时期,重庆城发生了巨大变化。江州都护李严驻守重庆时,修筑起了如今下半城雏形的重庆城,史称“李严大城”。
为什么李严所筑的城池被称为“大城”?据史料记载,李严所修筑的重庆城,规模已达到明清时期重庆城的大小。
那时候的重庆城究竟有多大?顺着明清时期古地图上的“九开八闭”17座城门看去,除了通远门所在的五福宫山没有被纳入大城范围,其它的“八开八闭”16门框起的范围,就是蜀汉时期大城的城址。其方位,南线相当于今朝天门以南起沿江至南纪门,北线约在今新华路人民公园、较场口一线。
李严修筑的大城,城墙由泥土夯筑而成。这座大城修筑完毕后,李严还将东汉时期重庆城的统治中心,从现在的江北刘家台一带,搬回了现在的渝中区下半城内。随后的千余年里,重庆城统治中心的位置,再没发生过大的改变。
曾在鹅岭修卫城
在修筑大城的同时,李严还在鹅岭修筑起了卫城,拱卫遥遥相望的重庆母城。文物专家说,之所以选择在鹅岭修筑卫城,是因为它是渝中半岛的制高点,一旦遭遇敌袭,能第一时间抵御,御敌于主城之外。
但对李严当时的计划,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他原本是计划凿穿鹅岭,让渝中成为一座四面环水的城池。
文物专家说,李严这个构想与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思维有莫大关系。古时筑城,护城河是必备的战略要素,也是城池防御的根基所在,是最大的防御工事。
重庆因地利之便三面环水,一旦凿穿鹅岭,长江和嘉陵江就将成为重庆的“护城河”。重庆城则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固若金汤”。
但这样一个在当时堪称完美的筑城规划,却遭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坚决反对,没有得以实施。
千厮门曾是粮仓所在地
在古代,粮草是最重要的储备,城池的修筑当然少不了粮仓。文物专家说,在大城内,李严也毫不例外地修建了大型的仓城。他破天荒地将原本应建在城外的仓城放在了城内。
专家说,根据史料记载,仓城就在如今的千厮门附近。“《诗经·小雅》中,‘乃求千厮仓,万厮仓,黍稷稻粱,农夫之庆’说明千厮门得名,就是因为它附近曾是重庆城粮仓所在地。”
如此选择仓城的位置,与重庆城的地理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依山而建、临水而兴的城池,不论是为了运输还是为了守卫的方便,将粮仓筑于城内,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在李严之后,南宋的彭大雅为了抵抗蒙古铁骑,将重庆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但随着战事的结束,明清时期的重庆城,再次恢复到了李严大城所包括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