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6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一副楹联与一个场镇

□ 作者 庞国翔

重庆市江津区东部与巴南区西部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场镇叫高歇场。它是一个边界场镇,早在清代,这里一部分属巴县,一部分属江津县。

这个场镇建在一条长形的山岗上。其实,在很久以前,这里并不叫高歇场,当地人只简单地称其为“岗岗”。后来曾叫过永隆场,再后来定名为“高歇场”。不过,叫永隆场也好,叫高歇场也罢,都与一副楹联有关。

明末清初,这里没有场,更没有集镇。在这个长形的山岗上,只有一间非常简陋的茅草房,是个卖大碗茶的老太婆开的幺店子。这里是川黔古道在明代末期改走重庆黄葛垭之前,进入江津的首个驿站。不久,这里又增加了两三间茅草房,但人烟仍然稀少。

到了康熙初年,湖广等地移民填四川,许多人来此插笘为业,这里的人才开始多起来,但当时这里仍没固定的名儿。到了清代中后期,又有人在此修建起几间栈房,人们还沿着山岗修建了凉亭,这里开始真正热闹起来。

这里成为重庆府通往綦江、再去贵州古道上最重要的歇宿点之一。江津、巴县、綦江三县毗邻百姓前来赶场交易,常常是晚上二更时(约21点)才收摊散场,有的就干脆住进客栈不走了,加上路过此地的抬夫走卒,这里的客栈全都满号。有的人只好在栈房打地铺。一排客栈在高高的山岗上,客人半夜入睡,风雨雪月,尽在梦中。

不久,江津县衙一县丞来这里公干,因天黑无法回县,就夜歇于此。他见这小山岗上晚间的热闹情景后非常感慨,于是提笔写下了一副楹联——

月小山高人散后;风残雨歇客来初。

横额:永远兴隆

这副楹联描绘了这小山岗的地理特点和奇特的夜景夜市,精巧的文字写出热闹喧嚣后静谧的夜景。

当时有一个初通文墨的小商贩,提议将这副楹联横额中“永隆”两字作为这里的场名。提议得到了响应,于是这里最先就叫“永隆场”。当地一个有名的石匠,将这一副楹联镌刻在进场口的大门石柱上。

有了“永隆场”场名,算是名正言顺。这里也就更加兴隆和热闹起来。但是麻烦也来了——

这古驿道前站叫广兴场,再前站叫兴隆场,兴隆场还建有香火很旺的兴隆寺。这永隆场附近的巴县又有一个隆盛场。总之,永隆场名儿一出,别人都认为这是排行老三的“幺毛弟”。于是,场上就有人要求改名。他们请回县丞,与当地几个初通文墨的人一起查经阅典,但也没有取出更好的名儿来。又经过讨论,他们想到了这“永隆场”是建在这一条高高的山岗上,场上热闹,晚上投宿歇脚的商贩多的现状;又想到了这副“月小山高人散后;风残雨歇客来初”的楹联,于是茅塞顿开,将上联第四字“高”字和下联第四字“歇”字合在一起,取名“高歇”场。“高歇场”终于得名。于是,在江津、巴县两地,就流传出这样一条至今还被人挂在嘴边的歇后语:楼上打地铺——高歇。

高歇场得名后,此处的重要性越显突出。官府在此曾设高歇塘、高歇驿、高歇铺司等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全部划归江津县管辖,设置了高歇乡、高歇公社、高歇镇等等。这里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城镇。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