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足石刻同期的佛岩寺石窟
在中国,重庆大足石刻不仅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相齐名,还形成了最后一次造像高峰,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一举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但让人不解的是,不久前,大足石刻专家居然专程到永川陈食考察学习,并判定佛岩寺为唐末修建、北宋初塑金身,是与大足石刻同期雕刻的石窟作品。
佛岩寺究竟有什么文化和历史价值?带着这个疑问,永川区政协主席刘祥全,副主席马玉平、罗朝友和专题调研组一行,专程前往调研。
佛岩寺位于陈食街道的万寿路92号,与聂荣臻元帅幼时寄学的三官殿小学隔街相望。其现存面积并不大。石窟造像共有三个龛窟,平顶,三窟后侧相通,深6米、宽3.7米。
石窟艺术的价值,不外乎规模、艺术和内容。佛岩寺之美,美在雕刻精湛。在小小的三方龛窟里,刻有大大小小的佛像数百尊,技法细腻精美,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其窟楣刻有飞天、手捧供果图案,边框刻有护法神,窟顶刻有十二人物坐姿像,头戴花冠,但风化严重。经幡上方的飞天女神石刻,神态典雅,衣袂飘飘;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或坐或卧,或笑或怒,或合掌而立,或手捧花果持如意,或侧首伫望,雕刻栩栩如生。
佛岩寺之美,美在内容丰富。石窟中的造像,主要反映佛经中关于“过去、今生、来世”的内容。左窟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众弟子听说佛法;中窟是大方便行佛图和轮回报应图,讲的是释迦向父王问病、进药、抬棺等故事,倡导行善戒恶;右窟是父母恩重经变像,说的是父母养育子女恩情重,子女应行孝。佛岩寺内并无僧尼,几个居士热情地向我们解说:仅石窟底层就有五排佛像,最上方刻有“西游记”“白蛇传”等故事。细细端详,沙僧挑担、八戒持耙,神态活灵活现;一条白蛇自石窟后方蜿蜒飞行,蛇身或隐或现,雷峰塔则高高耸立于窟顶。居士讲,为何不见蛇头,是因为塔底镇压着蛇精白素贞。
居右两窟之间的外壁面,刻有铭记一方,为明崇祯十四年增刻,部分字迹可辨,具体内容尚需考证确认。据《陈食镇志》记载,南宋时期,有精通石刻技艺、熟悉佛事文化的两师徒。师傅在大足雕刻宝顶山的菩萨,徒弟在陈食场修佛岩寺。一天,师傅兴起,与徒弟约定,天亮前完成工程,比赛谁最快。半夜稍过,徒弟完成,调皮地学鸡叫。师傅依约停工认输,但耽误了工期使工程报废。后来,师傅得知鸡叫是徒弟学的,一气之下,捡起青砖教训徒弟,孰料徒弟愧疚之下没有躲避,被当场砸死。后来,师傅到陈食佛岩寺,看见徒弟所塑佛像多且好,后悔莫及,在场口石壁上凿龛,塑了一尊肩扛砖块的菩萨,以作纪念。后人称之为“金砖菩萨”。
古老的传说,饱含了陈食人对佛岩寺石窟的热爱。唐末宋初年代的确认,则说明了陈食确实具备凿刻石窟的地理优势。难怪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佛岩寺就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