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张鹏翮与问月亭
清代名臣张鹏翮是遂宁县人,他曾数次回老家探亲,每次顺路都要到南禅寺(今潼南大佛寺)游览一番。
在34岁那年,时任苏州知府的张鹏翮回乡给父亲祝寿,路过南禅寺进庙去烧香拜佛。和方丈交谈后正待离去,远处却传来争执声,好奇之下,他就和方丈同去查看。
原来是两个秀才在此争论:一个叫邱月,来自滩石场(今太安镇);一个叫夏问,柏梓镇人士。方丈忙上前喝住他们:“佛门净地,不得大声喧哗,今张知府大人在此,有何情况,他可为你们做主。”
待他俩说明原由,张鹏翮也忍俊不住:原来是夏问看到石岩上凿刻的诗词,就摇头晃脑地朗读起来,不料把崔野的“崔”字读做“崖”,恰好邱月路过,就指责他读错了。夏问不服气,也考他的学问,就指着旁边石壁上凿刻的“席彖”两字要他认,偏偏邱月也把“彖”字读作“篆”。
两个秀才认错了字,都不谦让,相互指责对方。张鹏翮见事已至此,也不逞多让,指着岩上字迹解释:“崔野是宋代诗人,这个席彖是明朝大官,崔字读cui,而彖字读tuan。这两字生僻,比较难认。
两人这时都虚心向张鹏翮请教,就这样边走边聊,不觉来到西岩处,站在岩边举目远眺,心旷神怡。
不料此时却飘起细雨来,张鹏翮不由叹道:“此地可谓南禅寺最好的观景处,很想再逗留片刻和两位乡贤交流,但苦无避雨处,不如就此作别,我先回家给父亲贺寿,半月后会途经此地,咱们有缘可再聚。”
不知不觉中,半个月过去了,张鹏翮又启程返回,其父亲和兄弟送别到南禅寺,此时夏问和邱月早已恭候庙外。张鹏翮向父亲张烺引见,张烺对两人也称赞不已:“不耻下问,秋月无边,”真是取得好姓名。
一行人就这样说说笑笑,不觉又到西岩边,张鹏翮发现这里居然新建有阁亭,夏问得意地说:“上次听知府大人言及,此地是最好的观景处,却无法避雨,故和邱月出资在此建亭,还望大人取个亭名。
张鹏翮正待婉拒,不料张烺却抢先说道:“我看就取你俩姓名中各一字,叫做“问月亭”,岂不妙哉!
众人齐声叫好!最后由张烺挥毫,把“问月亭”三字题写其上,大家又在亭内吟诗作赋,直到黄昏才辞别而去。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一晃四十年又过去了。年迈的张鹏翮再次还乡探亲,又来到这里,往事历历在目,问月亭却物是人非。他忍不住派人打探夏问和邱月下落,回复两人早已在千里之外为官,张鹏翮不胜唏嘘:挥笔写下“题大佛寺”的诗句:
涪江东渡古城头,缥缈云飞百尺楼。问月亭中人已去,南禅寺下水空流!
山连来鹤千峰暮,树集鸣禽万壑幽。回首可怜戎马地,夕阳衰草古今愁。
清末民初,问月亭被雨水冲毁,沦为杂草丛生的荒地。而今潼南大佛寺扩建西门,又重建此亭,让“问月亭”也恢复旧貌而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