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6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杜月笙的陪都往事

□ 作者 赵定华

在重庆南山植物园的一隅,有一座颇为别致的别墅,若不是门前标牌上写着“杜月笙别墅旧址”,人们还不知道此别墅有显赫的来历。杜月笙别墅,又称“杜公馆”,占地200多平米,建筑面积400多平米,建筑风格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的中西合璧式样。

杜月笙曾是上海滩有名的教父式风云人物,青帮大头目,与国共两党均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在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他手上曾沾满共产党人的鲜血。事实上,他也做过不少有利于国家、有益于民族的好事。

筹建重庆医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杜月笙积极投身抗战,贡献良多。他以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名义组织上海市救护委员会,号召民众捐款捐物,以各种方式支援中国军队抗日;又成立若干救护队、临时医院,收留救济大量难民,救护了抗日受伤军民四万多人。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杜月笙及中国红十字总会迁到重庆。

当时的重庆,不仅是中国的陪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地区指挥中心所在地。由于日机持续狂轰滥炸,无数无辜百姓丧命,无数财产化为灰烬,红十字会救治工作异常艰难。

杜月笙一到重庆,随即前往城郊南山,入住相对安全的别墅,继续主持红十字总会工作。他投入大量精力布置前方救护、后方空袭救治等事务。1942年,杜月笙克服重重困难筹建了重庆医院。该医院有床位300张,各科设备齐全,成为当时四川地区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战时后方医院,受到军方及社会舆论的广泛称赞。

遥控上海地区抗日斗争

杜月笙在重庆的5年间,仍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和条件,遥控上海地区的敌后抗日救亡斗争。

1940年12月26日,他通过陪都政府的广播电台演讲,号召上海等沦陷区人士勿用伪“南京中央银行发行之钞票”,告诫他们,日军被逐时,“此类钞票即成废纸,毫无价值”。他还通过秘密电台等各种渠道,与昔日潜伏在日伪占领区坚持抗战的“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门生部下联系,搜集情报,布置任务,开展抗日工作。

当时,苏北的新四军部队为冲破敌人封锁线获得各类军需物资,在上海与苏北之间秘密建立了多条地下交通线。其中有一条就建在杜月笙的家乡浦东高桥地区,被称为浦东的“51号兵站”。这条秘密交通线在新四军营长周显才领导下,得到了杜月笙在高桥地区潜伏成员的积极支持配合,成功地为苏北地区新四军采购、输送了大批军用物资,不少领导同志也是通过这条地下交通线来往于上海与苏北之间。

大发国难财?

1943年,抗战处于非常艰苦时期,由于遭受日伪经济封锁,大后方物资奇缺,物价昂贵,民不聊生。蒋介石铤而走险,实施“向沦陷区抢购抢运物资、挹注后方的经济决策”等非常措施,指定由戴笠设法“切实办理”。杜月笙受命组建通济公司,设法从上海等沦陷区购来棉纱等物,运去对方所需物资作为交换。此举颇受争议,因在缓解大后方物资匮乏的同时,也给日伪解决了一些经济问题,无异于资敌。人们还斥责杜月笙借机大发国难财。

杜月笙绝非完人,他久走江湖,有极精明的经济头脑,在完成戴笠交办的重任同时,乘机发财牟利,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通济公司的车队,也曾冒着日机轰炸的危险,万里迢迢远赴滇缅,为红十字会抢运海外侨胞捐赠的药品等紧缺物资来渝。

抗战胜利后,杜月笙重返上海滩,杜公馆仅留佣人看守。重庆解放之初,杜公馆曾由部队代管;1958年,移交市房管局;2003年,由南山植物园收购,现为重庆市某园林建设公司办公处。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