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善行中绽放青春
大学生健康服务队慈善行动记略
本报记者 程 卓
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晓华因患肺炎,住进医院,他的父母正担心孩子的课程被耽搁时,医院来了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帮他们解决担忧。
病床变讲桌,病房变课堂。“大手牵小手·患儿伴读”是陈家桥医院携手大学生健康服务队共同开展的一项服务活动。活动从去年11月开始,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到病房为有需要的孩子免费辅导作业、补习功课,帮助孩子们在医院治疗中能够同步跟上学校课程进度。
晓华是大学生健康服务队帮助辅导的第一个孩子。经过两次补习,晓华身体康复后出院,回到了学校,但心里仍记得住院期间给予他帮助和关心的志愿者。5月20日这天,晓华特意画了一幅画送到医院,感谢帮他辅导功课的志愿者李璐以及照顾他的护士。据医院介绍,目前已有多支志愿者队伍与医院合作开展患儿伴读的服务,大学生健康服务队就是其中一支力量。
青春热血 收获感动
这支成立于2010年的志愿者队伍,由重庆医科大学2008级学生欧青青和重庆大学2007级学生会成员黄强共同创建,其前身是欧青青所建的“亚健康社团”,凭借团队志愿者的医学专业背景,在校内外开展推拿按摩、测量血压等服务活动。
经过5年多的时间,团队已发展到310多个成员,也逐渐形成较成熟的服务项目。团队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分组,保证每周都有志愿者将各自负责的项目开展下去。
这支队伍成员大都是20岁左右的在校大学生,饱满的爱心与奉献的精神在这群年轻人中届届相传。虽然每次活动没有任何报酬和补助,但是在活动中收获的感动,在这群年轻人心里更觉珍贵。
支教乡村 耐心陪伴
去年暑假,大学生健康服务队旗下的支教队伍走进酉阳一个偏远山村学校。半个月的相处,志愿者和孩子们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其中一个名叫罗旭的9岁男孩,他的改变给时任队长任宇娟和她的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刚去的时候,他瘦瘦小小的,脾气不太好,总是和同学打架,也不太爱理睬我们。”面对这个被支教队员公认的最调皮的男孩,任宇娟想了很多办法拉近与他的距离。每天都找机会和罗旭说上几句话,有时候只是简单的问候,有时候是对他犯的错误进行耐心引导。
半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罗旭的变化让志愿者感到惊喜又欣慰,“他的变化应该是最大的,现在和同学、志愿者都能好好相处了,不再随便和同学打架,性格也温和了不少。”
分别来临,孩子们不舍志愿者的离开,新手制作了一些塑料瓶改造的花瓶、发夹送给志愿者。罗旭悄悄塞给任宇娟一张小纸条,“娟姐,你们还会去哪里支教?你们还会到我们这里来吗?”短短两句话,让任宇娟心生感动,“看得出这些孩子对我们的不舍,我们也很开心看见孩子们的进步和改变。”
不忘初心 届届相传
类似这样的感动,伴随着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始终。
教会养老院的老人使用微信后,时常给志愿者发送一些关于养生、做人等内容的微信链接;自闭症儿童经过陪伴,已经可以叫出志愿者的名字……
作为重庆市慈善总会志愿者总队旗下最年轻的一支志愿者队伍,团队血液每年在更新。随着新生入校和老生毕业,如何让志愿者精神在年轻人中一届一届传承下去,让血液不断,精神永恒?
传统又实际的师徒制成为大学生健康服务大队传承的模式。每一届新队长上任后,上一届的老队长依然会在日常活动中,带领新队长熟悉各种事务,手把手教新任队长掌握团队管理的各项工作细节,直到新任队长可以独当一面。
作为第五任队长,李璐平时更多忙于队伍整体管理和建设。这支每年都在吸纳年轻人的队伍,除了吸引重医本校的各专业学生,也开始走出自己的校园,到其他学校招纳人才,“丰富队伍里各个专业学科的学生,对于以后开展相关服务项目有帮助。”李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