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探路慈善超市“积分制”
特约记者 张长荣
“慈善超市圆了我盼了三年的梦,这是我最想要的东西!”2015年,春节到来之前,黔江蓝天留守儿童学校的四年级学生陈梦瑶,提前收到了她的第一个春节礼物——一支精巧可爱的葫芦丝。
在外打工的爸爸4年都没兑现的诺言,此时在重庆慈善超市的帮助下变成了现实。激动的陈梦瑶兴奋地吹起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幸福的乐声弥漫校园的每个角落。
跟陈梦瑶一起圆梦的,还有该校其他63名学生,他们都受益于该校慈善超市推行的“还他(她)一个心愿”精准扶贫慈善救助活动。
“从2014年底成立以来,不到两年时间,重庆慈善超市已帮助上百个同学圆梦。”5月24日上午,我市慈善超市的拥趸者黄伟自豪地告诉记者。
建立扶贫的慈善超市
慈善超市,最早起源于美国,是慈善机构借助超市运作方式,建立的一种新型慈善运作实体,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和销售市民捐赠的旧物,并且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等人群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我国在上海、广州、沈阳、温州、苏州等地都陆续开办有慈善超市。
或许是地域和国情的差异,慈善超市刚进入重庆时的运作相对简单:我市的慈善机构将募集到的物资摆上购物架,接受帮扶救助的人便拿取自己需要的物品离去。
为更好地帮扶山区留守儿童,黄伟在一些学校大力推行慈善超市。黔江蓝天留守儿童学校和黔江石会镇中心校就是他最早布局的两个点。
关注留守儿童的同时,黄伟还关注贫困村民,将慈善超市开到了偏远山村:酉阳的木叶乡和花木乡花田村。
如今,在市慈善总会的支持下,黄伟在黔江、酉阳建立的这4家慈善超市运转正常。与此同时,在他的努力下,慈善超市与市内众多百货商场、超市、企业、个体经营户、其他公益机构及志愿队伍等合作,接收食品、服装、日用产品、家具等,实现多途径捐赠渠道。
从2014年成立至今,黄伟拥趸并建立的慈善超市累计接收24名爱心人士和20家爱心单位或组织的捐赠,捐赠物资总价值150余万元,累计派发物资11次,惠及黔江、酉阳等9所学校及乡村贫困家庭。
与此同时,黄伟欲将重庆慈善超市的总店设在主城区。目前正考察寻找店址。
积分制重构救助价值观
事物往往都有其两面性。慈善超市也不例外。
黄伟发现,学生和村民在拿慈善超市的物品时,随意性很大,总是多拿多占,几乎不考虑其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同时,“因为我穷,你送我收,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理直气壮、理所当然的观念根深蒂固。
黄伟认为,当简单的慈善救助被救助者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这样时,慈善已经透支了它所有的内涵。
“慈善扶贫应重构救助价值观。”在黄伟看来,如果不扭转这种意识和观念,慈善扶贫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内涵,我们大力倡导并推行的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就失去了意义。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他推进建立的慈善超市里,积分制成为领取慈善物品的重要标准,“你要想领取慈善物品,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如提高学习成绩,改变坏习惯,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村民,然后我们志愿者会根据你的作为进行评分,并纳入积分体系。”
为此,黄伟和他的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并听取一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一套可行的积分激励运行机制,让慈善活动由“直接给你”向“劳动所得”转变。这其中,参与志愿活动是最重要的积分途径。
为确保这套机制良好运行,黄伟还将慈善超市的物品进行“定价”,只要你参与了“劳动”,慈善超市里面价值上千的大宗物资,“劳动”者可用很低的“价格”“购买”。这直接激发了众多学生、村民的积极性。“因为我穷,你送我收”价值观正慢慢消失。
最早享受这套“福利”的是酉阳花木乡花田村村民罗胜田。他因帮助村里几个家庭的留守老人收割庄稼,通过高积分仅用500元就“购买”到价值6000元的床和席梦思。高兴的他逢人便“宣传”慈善超市积分制的好处。
“通过努力学习、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来积累领取或低价‘购买’物品的分数。”如今,慈善超市已开始引领受助的学生和村民,让慈善扶贫的救助价值观开始在这些人的头脑中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