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7月2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风雨“四合头”

□ 作者 祝绘涛 文/图

在巴南区二圣镇,有一座名为“四合头”的古民居,没有人说得清,它建于何年何月,就连村里最老的老人,也不知道。从他们记事起,这座古民居就一直在这里。后来,干脆连村名也改了,就叫“四合头村”。

远望“四合头”,它青瓦白墙,掩映于葱绿的树木中。虽然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右面一边山墙已然坍塌,现用砖墙代替,但仍端庄大气,颇有风范。中间是正房和厢房,左右两侧各有两间耳房,大体呈“品”字形结构。山墙连接左右耳房,围合拢来,就是一个四合院。不知“四合头”是否因此而得名?

“四合头”前面,是平坦宽阔的石板路,泛着幽幽青光,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曾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村民说,这条路用的石头叫“菜板石”,是像菜板一样又平又宽的大青石,而不是其他的劣等石料。“朝门”的石门上,还依稀残留着“光绪年间修复”的字样。“朝门”两边的山墙,斑驳陈旧,饱经风霜,却依旧屹立着。

跨进“朝门”,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庭院,久不住人,青苔遍地,野草横生。穿过庭院便是堂屋,堂屋十分高大,两扇木门庄严大气。风霜雪雨的侵蚀,让木门色调暗沉,但依旧无丝无缝,让人惊叹。村民说,那是用上等柏料做成,才这样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木门旁两扇对称的镂空雕花大木窗,格外古朴美观。窗上图案主要有方格、如意、二龙戏珠、中国结……直线简约干净,曲线舒卷自如,二者搭配起来相得益彰,古朴典雅。窗下各有两幅花鸟木刻画,画中鸟儿嘴尖足细,或搔头,或鸣叫,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花草叶脉清晰,枝干挺秀,线条十分优美,比起木窗严谨工整的雕花来,这木刻画显得更自由飘逸。当年的能工巧匠,以刀为笔,精雕细琢,才把这般雅致的作品呈现于我们面前。

堂屋中间是一张八仙桌,那红漆剥落的桌面,依稀残留着当年的繁华,似乎仍可见当年高朋满座、觥筹交错、起坐喧哗的场景。堂屋左右两侧是卧室,右面卧室内有一张古色古香的红色大木床,床前有长条形木脚踏。时光荏苒,大木床却依旧红润光泽,不由让人想起当年娇美的新娘,头顶红盖头,端坐床前,新郎掀起盖头,相视一笑间,一段美满姻缘就此开始。左面的卧室家具荡然无存,只有一段曲折的木梯通向阁楼。也许当年的佳人,轻移莲步,娉娉婷婷,就是从这段楼梯走下来。时光湮灭了一切,只是把许多畅想留给我们。

走出堂屋,踏进左面厢房。一个木制的绞绳机停放在房里,但已经蛛网缠绕,尘土满身,再不见当年“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女子。斑驳的墙面、凹凸的地面,仿佛在告诉我们“逝者如斯夫”。

右面厢房为厨房。在通往厨房的过道里,雕花窗户依旧那样精巧细致,一丝不苟,并不因为是通往烟火之地而有所马虎,只是图案较为活泼。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无声地展示了当年主人高雅的生活品味。

两侧的耳房已然破败,铁锁上锈迹斑斑,已无法参观,毕竟,有一些东西,是注定要成为秘密的。我的目光再一次拂过庭院,心中不由涌起一种缠绵而难以言说的情愫,往昔的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已嵌进那一土一木,渗进那一砖一瓦,融进那一阶一梁,世事变迁,流水般匆匆逝去的时光,带走了多少故事。

走出“朝门”,回望“四合头”,它依旧掩映于那葱绿的树木中,虽然栉风沐雨,但依旧淡定从容,在岁月沧桑中,静静地守望……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