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眉碛月闻竹枝
万州江南第一城与三峡移民博物馆之间的南滨路,呈现出一段优美的弧线,而被这一段弧线旁的长江水面所淹没的,正是万州古十景中的“蛾眉碛月”之所在。
据清同治年间编撰的《增修万县志·地理志》(卷四)记载:“蛾眉碛,在县南对江岸侧,水落石出,碛形如眉,多细石,色斑,可以游戏。《万州图经》云:‘正月七日,乡市士女渡江南蛾眉碛上,作鸡子卜,击小鼓,唱竹枝歌。’”按《说文解字》:“碛,水渚有石者。”又,《说文解字》引《尔雅》的解释:“渚,小洲也。”因此,所谓“碛”,就是指江水中露出水面的沙石滩。
古人用“蛾眉”来形容女子美丽的眉毛,后来又引申为月初或月末的一种月相,故名“蛾眉月”。所以,“蛾眉碛”实际是指水中露出来的一弯像蛾眉月一样的沙滩。
不过,要读懂《增修万县志·地理志》这段文字,还需要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作鸡子卜,二是击小鼓,三是唱《竹枝歌》。
先说“作鸡子卜”。鸡子卜属于一种原始巫风。女娲创世时,最先造的是鸡,所以鸡为百禽之长,有镇妖伏魔的作用。《春秋解说辞》云:“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炎上,故阳出鸡鸣。”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公鸡。在远古先民的意识里,鸡和太阳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因为当大地漆黑一片时,只有公鸡才能够叫醒太阳。这些都表明,在古人眼里,鸡(尤其是公鸡)是一种带有神性的灵物,往往被视作灵魂的载体。
那么,何谓“鸡子卜”呢?《史记·孝武本纪》唐张守节之《正义》说:“用鸡一狗一,生,祝愿讫,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取鸡两眼骨,上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足则凶。”
“击小鼓”又是什么意思?《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鼓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后来,鼓演变成一种民族乐器,有大鼓和小鼓之分。小鼓,多用于民族传统节日、婚丧喜庆场合、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
再来说说“唱竹枝歌”。古万州人喜欢唱的民歌就是竹枝歌。竹枝歌的歌词就是竹枝词。最初的竹枝歌是一种集曲、乐、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对巴渝民歌有过这样的描绘:“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即使到了宋代,诗人陆游为官三峡时,仍可见“通衢舞竹枝”的壮阔场面。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禹锡贬任夔州(今奉节)刺史,经过他的努力,《竹枝词》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诗体形式。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古万州人在蛾眉碛活动的大致情况:巫师在蛾眉碛上摆放一张祭台,祭台上放着的是用来占卜的鸡子,旁边有乐手在不停地敲击小鼓,渡江而来的男女老少则围着祭台,一边唱《竹枝歌》,一边跳巴渝舞。但为什么纳入万州古十景时是“蛾眉碛月”而不是蛾眉碛呢?或者说蛾眉碛月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
其实,蛾眉碛月应该是由蛾眉碛与蛾眉月的叠加。蛾眉碛只是古万州人集体活动的一个场地。而且,古万州人在蛾眉碛的活动也局限于白天,不大可能注意到天上有没有月亮。也许某一天,有人在新月之夜来到蛾眉碛,偶然发现在蛾眉碛赏月的无穷美妙。此后,前来赏月的人越来越多,最终成了古万州人游春踏青、赏月的首选之地。因此,蛾眉碛与蛾眉月,一边是像美女眉毛一样美丽的沙碛,一边是像美女眉毛一样弯曲的月亮;一个在人间,一个在天上;地下蛾眉碛,天上蛾眉月,二者遥相呼应,便天衣无缝地构成了“蛾眉碛月”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