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7月2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鲁池流杯传神韵

□ 作者 黄 沙

在美丽的湖城万州,西山太白岩脚下,有一座古朴优雅的亭子——西山碑亭。距亭十数米,乃是鼎鼎大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铜像。而已有950多年历史的流杯池,则静卧于二者之间。

鲁池流杯,指鲁池和流杯池景观,位于万州主城区中心高笋塘。高笋塘为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南浦郡太守鲁有开主持修建,故称“鲁池”。鲁池初建时很大,占地约百亩,四周建有6座凉亭。池内莲花吐艳,池畔桃李争芳,四周山石参差。一时间,水石融雅,鲁池扬名。但因年长日久,鲁池渐渐淤涸,“茭笋长于其中,遂称茭笋塘”,后来叫做高笋塘,此名沿用至今。1987年辟建高笋塘水面与绿地连为一体的小游园,2004年填塘建高笋塘广场。

而紧邻高笋塘广场的流杯池,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由南浦郡太守束庄所凿,又称“曲池”,常为文人墨客饮酒吟诵之地,故称“曲池流觞”。

“流杯池”名为“池”,实际上是一条凿在巨石之上的蜿蜒曲折的石槽。早先,石槽中有泉水日夜淙淙流淌。它是为古人饮酒而开凿的。每当上巳节(三月三日)来临,本土名流、远方嘉宾在此聚会,临流而坐,将盛满琼浆的酒杯放入水中,任其随波而流,在谁的面前停下,就该谁饮酒,并即席赋诗。这就是“曲水流觞”,乃古代的一种风俗,即所谓“修禊事”。

有的人将鲁池与曲池合称为“鲁池流觞”。清同治《万县志》题名为“鲁池流杯”。

古代称高笋塘为西山北麓,西山公园为西山南麓,故统归于西山。同治《增修万县志》载:“鲁有开,旧省志:至和中知万州,政宽民和,人怀其惠。暇日修西山池亭,萃泉石之胜,杂植竹木花果,一时名贤相过,游咏其中,后之人名其地为鲁池云,祀名宦。”

民国《万县志》载:“流杯池,在茭笋塘(即高笋塘)上。宋郡守束庄所凿,为邦人岁修禊事之所。今其制仅存,而外见倾下。土语云:‘溃了雷打石,偏了流杯池。’盖不知何时土崩而石动矣。其下有黄山谷题字,完好。”

如果将高笋塘比作一首诗,那么流杯池旁的西山碑无疑就是它的诗眼。

西山碑碑文,一名《万州西山南浦行记》,是黄庭坚记游西山的散文,融记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全文共173字,被人题刻于岩石之上,高1米,宽2.6米,为黄庭坚行书中的宏篇巨制。后世以西山碑名之。

西山碑碑文走笔圆劲飞动,神韵绝俗,又有潇洒妩媚之气,被后人誉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

清代时又修了一座六角亭,将碑文覆盖保护起来。现存护碑亭为三层六角攒尖顶木结构建筑,通高15.2米,底层六边形,面积50平方米。

1961年,西山碑及流杯池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