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0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南腰界: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

□ 作者 酉政

八千将士血与火,两万里路云和月。1934年,贺龙率领红三军来到武陵山腹地的酉阳南腰界,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有力地牵制敌人,与红六军团实现胜利会师,成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神来之笔,掀起了一场席卷武陵山的红色浪潮。

红三军走进南腰界

南昌起义后,贺龙、周逸群等同志受党中央派遣,到湘鄂西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组建了红二军团(1931年至1934年改称“红三军”),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2年,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未能战胜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被迫退出洪湖,断送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决定向酉阳、秀山、黔江和彭水发展,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创造湘鄂川黔边新苏区。

选择以南腰界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一是因为南腰界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结合地带,幅员广阔,人口多,兵员广,给养容易解决;二是川军连年混战无暇东顾,此地反动统治力量薄弱;三是贺龙在酉阳一带有很好的群众基础,酉阳、黔江还有曾与国民党驻军作过武装斗争的“联英会”“神兵”等组织;四是这里西有乌江之险、南有梵净山为屏,军事上回旋余地大。

军民共筑“苏维埃”

贺龙于1934年6月4日到达南腰界,他对指战员说:“今天我们来到南腰界,就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不走了。”于是,红三军司令部驻扎在余家桶子内,贺龙、谷志标及军部机关人员住在此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设于罗家桶子,夏曦、关向应和分局机关在此驻扎;红九师住柏杨坳;红七师住杨家寨。

红三军对群团组织建设有深刻认识,在各地相继建立农民协会、贫农团、工会、少先队等。这些组织的成员成为各级苏维埃政府的骨干和联系群众的纽带。

尔后,酉阳境内迅速建立起地方武装保卫苏维埃,包括南腰界游击大队、唐家溪游击大队、大坪盖游击大队和龙池游击大队等。

贺龙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时,正是红三军发展最困难的阶段。在红三军面临危难时,以南腰界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积极迎接、参加红军,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掩护、安置红军伤病员,为支援红军付出了巨大牺牲。

杀伐立威歼顽敌

1934年8月初,长期躲藏在深山的团总冉瑞廷、冉崇侯带领地主武装侵犯南腰界,杀害红军伤病员、游击队员及其家属,还与其他地区团防订立“联防同盟”,强迫群众参加“挨户民团”,并加固反革命据点大坝冉家祠堂,妄图负隅顽抗。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南腰界。

红三军主力在淇滩、麻阳一带打垮来犯之敌后,得知南腰界告急。贺龙立即派钟子廷率红十二团星夜返回,兵分三路包抄大坝场冉瑞廷的巢穴。

由于冉崇侯挟持100多名群众在祠堂内,红军采取了“长期围困,争取群众,时机成熟,全歼顽敌”的方针。红七师负责打援,红九师、纵队师负责围攻,被挟持的群众得以陆续撤离。此后,红军发起总攻,祠堂内的顽敌全部被歼。这是红三军在南腰界战史上的一次著名战斗。

大山里有了学校医院

到1934年9 月,红三军党团员总数已达463人。在此基础上,关向应在南腰界开设红军大学,着手党员和干部的培训工作。针对部队休整,贺龙确定在一座祠堂建立起红军医院。

如今南腰界还有保留完好的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红军大学、列宁小学、红军医院、红军石板街、共产党十大政纲(墙面宣传标语)等文物保护单位56处。

建立苏维埃政权

红三军在建设以南腰界为中心的黔东苏区期间,就建立了1个特区,17个区革委会,100多乡苏维埃政权。特别是南腰界区革命委员会(区苏维埃),贺龙高度重视。

南腰界区革命委员会(区苏维埃)成立后,又先后成立了南腰界乡苏维埃、唐家溪乡苏维埃、大坪盖乡苏维埃和龙池乡苏维埃,召开“谷担会”、“查田会”,对土地进行分配,使川黔边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政权和生产资料,实现了他们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

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

1934年7月初,中央决定“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任弼时为中央代表,并与萧克、王震三人组织六军团的军政委员会。8月7日红十七、十八师和红军学校共9700余人,开始西征。

由于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三军在撤离洪湖时丢了电台,和党中央失去联系。对于红六军团的西征和处境,贺龙事先并不知情。10月上旬,贺龙在南腰界小学老师冉懋溶家中的国民党报纸上看到萧克所部朝川黔边运动的消息,由此判定红六军团要来南腰界。

贺龙及红三军对此极为重视,亲自带领手枪队、侦察队,以吹号联系的方式,外出寻找和接应红六军团;李达也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前往寻贺龙。双方最终在贵州沿河水田坝会合。

10月24日,贺龙与李达等在印江木黄找到了红六军团的主力部队,之后兵分两路向南腰界转移。

10月26日下午,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先后到达南腰界。任弼时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召集两个军团领导人在余家桶子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立即展开湘西攻势,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建立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以配合中央红军转移的行动计划。

为了适应两军会合后的形势,统一行动,会议决定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后经中革军委批准,成立了两军团总指挥部(由红二军团部代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两军团共7700余人。

10月27日下午,红二、红六军团在南腰界猫洞大田举行庄严隆重的会师大会。在庆祝大会上,贺龙说:“这是胜利的会师,是模范的会师,是我军历史上的光辉点!”

因为有以南腰界根据地为中心的黔东苏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第一个胜利会师得以实现。红二、六军团由此走上胜利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焰

南腰界猫洞大田,是中国地图上一个永不磨灭的红色地标。历史不会忘记,共计204位开国将军曾在1934年10月27日这一天并肩站立在这块红色热土上。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真实地记录了红三军在特别困难时期的自我更新、自我净化、自我休整、自我发展之路,让根据地人民在土地革命时期和红三军指战员一起患难与共,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政权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土地革命斗争的新路子。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以南腰界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黔东苏区的建立和红二、红六军团的会师,在长征史和建国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