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百年古宅:“村子”
逐渐消失的“村子”
在璧山依凤场镇边上,有一座古寨,她与依凤场镇一起,构成了璧山现存难得的古迹集中地。她的名字朴实无华,但在当地却如雷贯耳,她,就是“村子”。
村子在依凤场东南边一个居高临下的山坡上,距离场镇1公里,面积达三四百亩。关于其建造的具体年代,官方历史没有记载,从当地最老的老人身上也无从考证。但从其建筑形制和风格考查,应该是建于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它实际上是当地胡家和钱家共同营造的、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居民区。
明清时期,璧北地区土匪猖獗。有名的土匪聚集地就有“大茅寨”“五角山”“碑寨寺”“风垭寨”等等。这些土匪打着“绿林好汉”的旗号,实际上以打家劫舍为谋生手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豪门大户当然成了他们洗劫打击的重点目标。作为当地大户人家,胡姓和钱姓家族为了保护自己,就以高坡中的洼地为基地,建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寨子。
整个村子的各个院落之间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军事防御功能。除城墙厚达两米、全用条石砌成外,每条街巷和每个院落均有密集的射击孔。其中,非常独特的是,正对街巷尽头、街巷交叉的地方以及每个院落正对大门和一些死角设计了一些很隐秘的射击孔。即使寨门被攻破,土匪也会被这密集的火力网阻挡在街巷里;即使院落被攻,土匪也会在无所不及的枪口下丧命。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寨子的形制还基本保存完好,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而使得这里加速残破。寨子现存有东门、北门,以及部分城墙、垛口、天井、民居等。
部分院落已残破不堪 老寨门
建筑保存相对完好,又独具特色的是钱光成家。大门上部为圆形雕花卷拱,门洞左右分别有直径一米的圆形石质花窗,古雅之致犹存。院内多个地方都设计了射击孔,以保证整个院落的安全。正堂和后院之间,设有天井,天井两边还摆放了两个巨大的长方体石水缸,应该是防备房屋失火的消防池。在后院的墙壁上仍残存一些精美的壁画,由于年久失修,已基本不可辨认,但其中一幅是人物内容,峨冠博带,衣襟飘飘,颇有吴带当风的意味。
最能代表这座院落特点的,是它的碉楼。碉楼高约15米,在众多房屋中有鹤立鸡群的姿态。然而,其高度并不能代表它的特点,最令人惊叹的是它外墙的保护方式:由于墙体用土夯筑而成,为增加强度,并避免被日晒雨淋,墙体外面全用厚约3公分的薄砖镶嵌,形成一个坚实的保护层。为保证墙砖与墙壁的牢固度,每块砖面中部都钉入了一颗大铁钉。除此以外,在整个墙砖保护层下面靠近墙基的地方,当年的建造者用密集的直径在15公分左右的原木筑入墙体内部并留出约5公分的头支撑着整个砖墙墙体。
当我们看到这样匠心独运的精巧设计时,不得不赞叹先民的智慧,并发自内心的敬佩。然而,就是这一群百年古宅,正处在加速消亡的过程中,不由让人黯然神伤。
墙壁上残存的壁画 “消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