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奥运学健身
□ 作者 赵柒斤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在众人期盼中拉开帷幕,飞往里约现场看奥运虽不可能,但并没减少我对奥运的热情,电视直播的运动健儿拼搏画面,总让我热血沸腾。
1984年,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一枪打破中国奥运金牌零记录的那一刻,还刚读初中的我无比兴奋。当晚,几个同学庆祝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有人提到那一句广为流传的奥林匹克运动宣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真是说到我们这些纸上谈兵的奥运迷心坎上。从那以后,我便跟着奥运学健身,不断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
从2002年春节上班开始,我坚持走路上下班。春夏秋冬(除雨雪和酷热天)的每个工作日早中晚行走时间为70至90分钟;三伏天晚饭后45分钟左右予以弥补;周末坚持早上绕弯走30多分钟路去农贸市场,晚上再走半小时。搬到距单位近4.5公里的新家后,我依然保持均衡健走的习惯,即每个工作日早、晚用70分钟快步行走9公里。三伏天,坚持早上行走一刻钟,晚上再步行40多分钟。按照“一小时行走大于4.8公里、小于9.6公里”的速度标准,我每天都在健步走。每天出门的规律一致:从迈开脚步开始,逐渐加快速度,到无法加速为止。在健走的过程中,打开脚踝,先足跟着地,接着足弓、脚掌、脚趾依次着地,最后蹬地跨步,脚上所有关键部位都得以锻炼。同时,我还感受到,提臀、摆肩、髋关节等使颈部、上背部位、胳膊和肩膀等都得到有效运动。10多年来,我绝大部分时间是走着上下班、走着去超市、走着聚会。当然,也走出一个好身体。
跟着奥运学健身,虽难逃浪漫色彩的窠臼,但与真正奥运参与者、参赛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将身心与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并使之提升为一种人生哲学。况且,10多年来的“竞走”,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为“健康中国”“绿色发展”作出了一点贡献。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