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高温警惕 “热中风”
刘大爷年逾古稀,患高血压30多年。入夏之后,气温直线上蹿。一天凌晨2点,范大爷一觉醒来,感到左侧肢体无力、麻木。看时间还早,就没惊动老伴。老伴6点多钟醒来,突然发现刘大爷的口角歪向一边,话也讲不清楚,一家人赶紧把他送往医院。经头颅CT检查,被诊断为“脑中风”。经全力抢救才化险为夷。
一般人认为,脑中风多发生在寒冷的冬春季,其实不然。因为脑中风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有关,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严冬和32℃以上的盛夏,是脑中风发病的两个高峰时期。发生在盛夏的中风被称为“热中风”。有资料显示,平均气温在32℃时,脑中风发生的危险是平均气温为20℃时的1.6倍,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是非高温时期的1.5倍。并且气温越高,危险性越大。
盛夏发生脑中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大量出汗:气温上升到32℃以上,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大量出汗会使液体丧失过多,致使血容量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如未及时补充水分或补水不足,致使血液浓缩,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堵住任何一支或几支大脑动脉,就会造成大脑供血中断,发生缺血性中风。
2.脑缺血:盛夏时节,高温天气使人体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流向体表的血液增多,有利于人体散热。同时流向大脑的血量相对减少。像刘大爷这样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人,存在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脑动脉硬化供血不足,这时大脑缺血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从而诱发脑中风。
3.血压升高:闷热天气容易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容易因此引起脑动脉破裂,造成脑溢血,而发生出血性中风。另外,炎炎盛夏气候燥热,昼长夜短,人们往往睡眠不足,食量减少,过度疲劳,使得体内水和电解质紊乱,影响了大脑神经活动,情绪容易激动。这些对于脑中风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看来,高温天气易诱发热中风。老年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热中风。
1.防暑降温:保持居室凉爽,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室外曝晒,以免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及血液浓缩。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室内外温差保持在7~8℃为宜。
2.主动饮水:每天至少要补充2500毫升水,一次饮水不宜过多,“多次、少量、慢饮”,以淡茶、凉开水、含盐饮料为好。早晨起床、晚上睡觉前多饮一杯水,防止血液浓缩、血压升高。
3.饮食清淡: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等厚味油腻食物,多吃新鲜绿叶蔬菜、水果、鱼虾、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等,饮用菊花、金银花露等。
4.治疗原发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最好自备血压表,每天自测控制血压。
5.及时就医:如果突然出现头痛、头晕、肢体乏力麻木等异常症状时,不要认为是中暑、睡眠不足或过度劳累所致,这些症状可能是热中风的先兆,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