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1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天生城廓长倚空

□ 作者 黄濂清

“天城倚空”是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清初在孙本卓的诗里首次被列为“南浦八景”之一。

天生城位于万州城区西北1公里处。《万县志》云:“凡地上物之生成,不假人力者谓天生,故邑西石城曰天生城,苎溪石桥曰天生桥。”《天城石壁记》云:“万在江北,城号天生。昔昭烈上控蜀汉,下窥三峡,于此乎插剑,盖荆蜀之要会也。”《蜀中名胜记》云:“天城山三面峭壁,惟山后长延一脊,容经尺许,累石为门矣,俗亦谓之天子城,以昭烈名也。”

天生城依山取势,建于山顶之上。古时候,除西北仅有“尺许”宽度的小径可供登攀之外,其余皆绝壁凌空,险峻雄奇,巍峨直插云天。若从旧万安桥一线的长江岸边顺着苎溪河仰望,天生城确有“倚空”之势。

天生城东眺狮子寨、北观天子湖、南望太白岩;东南近赏西山公园,远眺香炉山;俯视天仙湖及浩浩长江。站在后寨门,远可观铁峰山,近可将周家坝街道尽收眼底。

据《宋史·余玠传》载,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时,为抗御蒙古军侵扰而筑天生城,并迁万州治于此。这是关于修筑天生城最早的文字记载。它告诉我们,这不是修筑起来供人们休闲游玩的,而是用以抵抗外敌入侵的军事设施。至此,这座城便与战争、战乱、战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天生城修建后不久,万州四任知州先后对其进行了四次重修、增筑。至德祐年间(1275—1276年),上官夔(?—1276年)任万州守将时,天生城已筑有东、西、南、北四道城门,除西门外,其余均由绝壁开凿。此外,东、西、北三城门除在一条线上之外,还被两道一字墙分割,使敌军在攻城时不能彼此配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难怪上官夔曾自信地说:“如此绝险,除是元军飞来。”

忽必烈根据降将杨大渊“取吴必先取蜀,取蜀必先据夔”(今重庆奉节,当时万州属夔州路所辖)的献策,绕过重庆、合川一线,以“据夔”来截断南宋荆蜀联系,从而确保蒙古军夺取襄樊,顺流东下。

《元史·杨大渊传(文安附)》记:至元十二年(1275年),东川路征南招讨使兼宣抚使杨文安攻克开州,招降达州之后,七月,率大军围梁山(今重庆梁平),四十日不下,遂移兵万州(天生城),并派其侄杨应之以偏师牵制南宋援兵。万州守将上官夔战守甚力,元军不能攻破,撤围而去。至元十三年七月,杨文安再次率军攻万州,遣经历徐政谕守臣上官夔降,夔不从,围之数匝,逾月,攻拔外城。夔(今重庆奉节)守张起嵩来救……破之,尽杀其舟师,俘其将宋明,万州气夺。八月,文安复传王旨,谕夔使降,夔终不屈。文安尽锐攻城,潜遣勇士梯城宵登,软关而入,夔巷战而死。

明朝时,为纪念上官夔出生入死、英勇顽强的壮举,人们曾在天生城中建上官夔祠,以资凭吊,惜于民国时期被毁弃。

天生城现存前寨门、后寨门即是当年南、北城门,前后卡门则系清咸丰三年(1853年)、光绪十七年(1892年)重建。在中城(寨)门与南、北城(寨)门之间各筑一道一字城,分别延伸到峭崖边沿,作为中城的保障。山上有馆、亭、楼、寨等各色建筑,有官吏衙署,军队营房,居民村寨鳞次栉比。清修《万县志》载:“天城寨,山势雄奇,高数百丈,绝壁凌空,四围无隙,有如巉削,岩间有宋吕师愈、吕师夔重修碑记,近凿塘四口,并下修再成,以利汲水,可容千余家。”由此可大致推测天生城当年的规模。

民国时期,天生城多为达官贵人聚居、防匪之地,此后逐渐衰败、凋蔽,商贾、绅良纷纷东迁万县县城。

作为南宋时期抗元古城址,天生城对研究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军事部署等提供了很好的历史素材。城寨的总体布局、防御建筑形式等体现了南宋抗元时期川渝地区山城城寨的典型格局,其依山筑城,城随山立,封闭的城墙内有山泉水池,外有山林梯田,亦守亦耕,集中体现了当时城寨营造的规划水准与精湛的工匠技艺。残存的摩崖题刻上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气势浑厚,而不俗的雕刻艺术为我们研究宋元时期的书法艺术提供了较好实证。

因此,它于2000年9月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