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儿调:唱出土家人的精气神
石柱土家啰儿调是流传于渝东南本土汉族和土家族的啰儿调山歌,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柱土家啰儿调旋律简洁,可即兴填词,现场发挥。有的歌曲调相同而词不同,有“竹枝词”遗风;有的歌词直白通俗,逼真地反映了当地人家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
在长时期的传唱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多样、曲调简洁多变、乡音乡韵浓郁的独立的民歌歌种,包括生活歌、山歌、情歌、对歌、诙谐歌、号子等类别和难以数计的曲目。
李高德向下一代传承“啰儿调”
“太阳出来喜洋洋,老板请我立新房。左立三间出贵子,右立三间出状元,一根青带软溜溜,戴的戴来抽的抽,戴的专心戴,抽的专心抽,起哟!起哟!……”一阵吆喝,众人齐吼,连抽带拉硬是将一排排新房列子立了起来。
这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镇“高师傅”在立新房时唱的“造房歌”,又叫“喊吉利”。
“高师傅”真名李高德,是石柱土家“啰儿调”市级非遗传承人。
立柱结缘“啰儿调”
今年49岁的李高德,出生在一个木工世家,10岁那年便练习木匠基本工。“真正拜师学艺是1986年。”李高德回忆道,由于父亲去世后没钱上学,他只好跟叔叔李文鑫学木匠。
那年头,土家山寨时兴修吊脚楼。建造吊脚楼首先是用木料造好几个列子,备好列子之间的楼扦、檩子等。一切就绪,选个吉日立柱上梁。
“东边一朵紫云来,嗨哟嘛啰儿啰!西边一朵紫云开,嗨咂嘛啰儿啰!”为了统一步调、共同发力,于是大家在掌墨师的带领下齐呼立梁号子。后来,已是掌墨师的李高德,千方百计收集立梁号子,开始结缘“啰儿调”。
当地村民张兴长家的老房子是1983年修的。时隔20年,张兴长的儿子决定翻修。拆房那天,张兴长看着当年辛辛苦苦修建的房子要拆掉,不禁哭了起来。李高德见状唱道:“十年河西呀啰儿!十年河东呀啰儿啰!旧的不去呀啰儿,新的不来哟啰儿啰……”逗得张兴长破涕为笑。
“‘啰儿调’是石柱土家族人喜欢唱的一种山歌,有1000多年的历史。我喜欢它,是因为它表现了土家人的乐观、豁达、睿智、幽默的民族性格。”李高德感叹现在会唱它的人很少了,他是目前“石柱土家啰儿调”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一个。
山歌唱个老婆来
对于别人都“搞不懂”的“啰儿调”唱法,李高德却认为很简单:“把平时的话用‘啰儿调’的韵律唱出来,就可以了。”
“我的老婆就是靠山歌唱来的。”李高德说。
当年,李高德无处不唱山歌。上山时他唱:“太阳出来我要上坡,我上山唱一个扯谎歌。说扯谎来都扯谎,一个蚊子有四两。”偷懒时唱:“太阳大了我懒做活,丢了活路梭角角,二嫂问我干什么?我歌唱长了口又渴;太阳落土又落坡,二嫂出来拦住我,看你伙计板眼多,快把门闩还给我。”
“我不唱山歌不闹热,唱起山歌逗人诀,你过路妹崽莫诀我,我包你生个大少爷……”那年,当地刘家坝子有个老人去世了,听说是一个妹崽的亲戚。李高德想讨好她,便去守灵唱孝歌。
“本就想多效力讨好,一唱就到了天亮,不想却让其他歌师瘾都没过到。”李高德回忆说,打那以后,但凡红白喜事、修房造屋、婚姻嫁娶,少不了他的“啰儿调”登台。而每当这时,总会有一个土家妹子在旁边“偷听”,有时还跟着哼起来。
一来二去,两人开始频繁交往,通过反复“考察”,最后结为夫妻走到了一块儿。
只要愿听他就唱
李高德唱“啰儿调”越来越有名气了。但是家里人不太愿意他这么唱,因为有了孩子,家里的事情多了。那种“扎场子”的事,又没什么钱,又耽误农活。
“但只要别人一招呼,我就心里痒痒的。”李高德经常不顾家人反对跑去唱,他喜欢看人们脸上被歌声陶醉的神情。“‘啰儿调’,传了这么久的土家族山歌,快要销声匿迹的时候,在那一瞬间又活了过来,硬是带劲!”说这话时,李高德一脸自豪。
“‘啰儿调’也有对歌,都是即兴演唱,反应要快,表面上看是种游戏,有输赢,其实大家都没当真。”在李高德看来,大家喜欢“啰儿调”,是因为这歌声唱出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小曲引来“大噱头”
“记得是2005年,我去赶场,正在街上的老表家街沿唱歌逗趣,不想街上来了个外地人。”李高德说,那人原来是重庆大学外语学院的教授田达生。他们一行在搞绿色公益行动,前往冷水镇考察红豆杉,走到街上一听到唱歌,就干脆停下脚步录起李高德的山歌来。通过传播,他的山歌就“红”了。
随着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和游客的增多,李高德经常在景区义务为游客演唱“啰儿调”。每年“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当地政府还会组织李高德为返乡青年和中小学生教授“啰儿调”,以此活跃节日气氛、传承土家文化。
2008年8月,应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邀请,李高德配合“重庆民族文化典藏”摄制组,在枫木演唱《情妹下河去挑水》等“啰儿调”和《背夫号子》等代表曲目,其影像资料被国家民委留存。
2014年,德国华人音乐专家、南方大学教授等率队专题调研;2015年,重庆师范大学、铜梁传媒学院等也前来调研;他又配合拍摄了《巴盐古道》大型纪录片……
虽然唱“啰儿调”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李高德一直在坚持,不仅到处搜集整理“啰儿调”,还教授下一代。他说,不能让有1000多年历史的“啰儿调”在他这里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