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古道”上的古老遗存
□ 作者 叶 兰 文/图
古代秦巴先民克服秦岭、大巴山阻隔,开通了数条古道,史称“秦巴古道”。璧山境内的“秦巴古道”,目前有六塘、七塘、八塘的古地名。在八塘镇西场口,至今保留着的古老遗存——狮子桥牌坊、狮子桥和老街,还见证着那些走进历史深处的故事和风云。
八塘镇原名青石镇、新市镇,处于重庆至合川出陕甘的驿传古道上,因序列第八塘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更名为八塘。当年穿场镇而过,直达风垭山并至合川的老街和古驿道还依稀可寻,它们伫立在这里诉说着沧桑过往。老街尚存40米左右,风貌古老,青瓦老屋,住着淳朴的居民,街上铺着1.7米宽青石板,即“秦巴古道”。2011年,这条老街入选重庆最美小巷50强。
狮子桥牌坊(右图)位于八塘镇场镇往风垭山方向的街尾,是朝廷为表彰抗击白莲教有功的殷义璜而给其母亲修建的节孝牌坊,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始修,历时三年到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建成,距今已有210年。该牌坊是石质仿木结构建筑,四柱三楼,通高8.6米,坊宽6.84米,坊中间宽2.6米。
通观牌坊,其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有明代牌坊厚重庄严的特点。特别是两层三楼顶盖下排列的8座各高1米的莲花型须弥座,其形制国内罕见。而牌坊前后都有题刻,两面顶层楼檐下正中雕刻盘龙护缠的匾额,上书“圣旨”两字,表明牌坊是皇帝恩赐建造。
圣旨匾下横梁有建坊年月,镌刻“大清嘉庆十一年丙寅岁孟冬月建”。横梁下平栏板前面刻有上至四川总督勒宝,下至璧山训导刘冲等9级官吏的职务姓名。平栏板后面刻“旌表儒士殷璧元之妻六品衔痒生义璜之母李氏”叙文,下抬梁上方平栏板两面书刻“节孝”大字。
“一座牌坊、一段历史”。这座牌坊已被列为璧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桥牌坊背后有一座清代的单孔石拱桥,当地人称狮子桥,过桥后便可遥望云雾山的风垭口。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