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8月1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老渝商的崛起

□ 作者 杨耀健

权益告急 仓促应战

19世纪下半叶,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恶浪,1891年迫使清政府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洋货大量涌入。英国的毛呢、花纱,日本的五金器材、味精,美国的颜料、煤油灯,印度的香料、首饰……在密如蛛网的洋行内交割。

机制产品和手工产品、洋货和土货、西洋药片和祖传丸散、无声电影和线装书,在山城不知火併了多少回合。终于,重庆商人败下阵来,望着积压的货物发呆。进口洋货总值,从1875年的15.6万两海关银,攀升到1890年的481万海关银,出口数量则为零。白银大量外流,民族权益告急!

本地的12家行帮,外地驻重庆的9家会馆,一道聚众议事。众人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积极应变:一方面代销洋货,积累资金;另一方面出口外商急需的蚕丝、白蜡、桐油、猪鬃、牛羊皮、鸭毛、羊毛等原材料,盘活做大,挽回部分权益。

重庆城最早的百万富翁刘继陶、大名鼎鼎的“汤百万”汤子敬、商业巨子杨文光,都是或代销洋货,或出口土产,或开办票号,招揽现金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起家的。他们直接与洋行和国际市场发生联系,其购销活动已从属于资本主义流通过程。

展开商战 争夺市场

萌芽期的渝商虽靠外商余羹肥己,但为争取更大利润和挽回民族权益,势必要与洋人竞争。他们举起了民族主义的旗帜,提出了商战的口号。1904年10月,重庆总商会成立,当日悬挂楹联:“登高一呼,直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顾,好凭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重庆商会公报》连续发表文章称,洋货充斥,市场上已无国货立足之地。文章写道:“试观今日之中国,朝野上下,海澨山陬,城乡市井,公卿大夫与樵夫贩妇,虽贵贱不同,贫富各异,无—不身着洋货。可见我中国四万万同胞,皆为洋人销货赐顾之客也。举天下之人皆为外国销货赐顾之客,民安得不困,国安得不弱?”

怎么办?唯有展开商战。总商会挂牌那天,深谋远虑的首任总商会会长李耀庭说:“鄙人窃以为,开埠通商,近几年弊大于利,过些年利大于弊。当务之急,我等须以洋人为师,积极开办实业,方可与之长久周旋。”

创办实业 生产商品

要展开商战,没有自己的商品不行。

道光年间,西方国家将火柴作为高档礼品,进贡给清朝皇帝,被称之为“洋火”。此后火柴大批进口,垄断了中国市场。渝商以此为突破口,兴办民族实业。

1889年,本埠商人邓云笠、李南城、卢干臣等人东渡日本考察,订购机器、原料,在重庆创办“森昌洋火公司”,打破了四川“风气难开”的局面。该公司计有王家沱、大溪沟两个分厂,年产硫磺火柴12.6万箱,为重庆第一家近代企业。英国驻重庆总领事禄福礼向英国政府写报告说这两家火柴厂是“西化发展的一个迹象”。

1900年,李耀庭自办“顺昌”公司,在四川蓬溪县开挖油井,采集石油。同年,印用卿在江北县沙湾创办“吉厚祥”布厂。1901年,孙荣、傅英芝等人,组建“裕源”布厂。1903年,白汉周筹办“昌华”毛葛巾公司,精工织造,货色与洋货不相上下,致使“外洋之货无客贩办来渝”。1905年,赵资生创办“烛川”电灯公司。1906年,何鹿蒿创办西南第一家玻璃厂。同年,桂荣昌、杨朝杰等人创办江北矿务公司,开采煤矿。1907年,石青阳创办“蜀眉”丝厂。1908年,陈崇功创办“富川”制纸公司,他的长远打算是:“候造纸有成,再推行织布及制磁两宗,以广倡导,以兴实业。”

在蜡烛、肥皂、冶炼、制药、瓦窑、水泥、制糖、化工等行业中,也出现了渝商的身影。到1911年为止,重庆已拥有40多家民族企业。顽强的渝商,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寸一寸收复失地,使盛气凌人的洋货遭到重挫,为重庆近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说,鸦片战争带给国人的是割地求和的屈辱,那么,开埠带给国人的则是奋起直追的猛醒。老渝商这种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是近代企业家应有的。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渝商这个群体,纵然没有投身疆场,也没有倾心仕途。可是,他们做了中国人应该去做却往往还没有做到的事——为国家民族奠定经济基础。他们以实业救国为己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奋发图强为动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享誉中外的民族企业。他们犹如川江的潮水,涓涓汇集,然后不可阻挡地奔向更为辽阔的海洋。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